苏曼殊诗词 求苏曼殊有名的诗词赏析( 二 )


?? “踏过樱花第几桥?”又似从小山词中来 。小山《鹧鸪天》词云:“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杨花”换成了“樱花”,不变的是梦境和诗情 。几百年前的词人小晏,是个多愁多病多情种;几百年后的诗人苏曼殊,亦复如是 。小晏《临江仙》词又云:“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诗人总是敏感于飞雨落花交织成的梦境,该篇首句的“春雨”、末句的“落花”不正透漏出这一信息么?漫天花雨中,走来一个芒鞋破钵的诗僧,正是梦幻一般的意境呀!
?? 樱花是极美丽绚烂的一种花,但花期却太短暂,不消半个月的时间,便在风雨中凋零了 。我们震惊于她的绚烂,痛心于她的凋零 。她是美的极至,却不能永驻,一如我们美好的青春、美好的人生 。生命一如飞雨落花的梦境,美丽,然而短暂 。短得触目惊心 。以至于让我们怀疑她的存在,以为她只是梦境,不曾真实 。为我们留下这美丽篇章的诗人,也只在人间度过三十五个春秋,便在贫病之中永远的走了 。曼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用诗篇来抒写生命,亦用生命来诠释诗篇 。诗人的诗篇与生命,相互应证 。
?? 记得曾问朋友:樱花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朋友回答:繁花如梦缀浮生 。真是感动极了 。
?? 忽然想起北岛的两句诗:“路啊路,飘满红罂粟 。”
苏曼殊」这个名字,当今年轻一辈当有「天外来客」之感 。不过粤曲爱好者或会对「情僧苏曼殊」为题之戏曲留有记忆,资深影迷也会对五十年代由吴楚帆、紫罗莲演的粤语片「断源零雁记」有多少印象,查此片便是改编来自苏曼的自传式同名小说 。
近日兴记了对苏曼殊其人其事其文的热潮,尤其是在中国大陆 。用google.com的搜索引擎以「苏曼殊」search一下,马上便找到几百个网页可供参考,整本的「断鸿零雁记」也可以逐章下载阅读 。
苏曼殊出生在清末,算起来是「上上个」世纪的人了,生平简述如下:
苏曼殊,小名三廊,香山(广东中山)人,光绪十年(1884)年生於日本横滨 。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五岁时苏曼殊随父亲回广东 。
苏曼殊十二岁时便在广州长寿寺出家,青年时代即学识渊博,灵慧敏捷 。
此后,苏曼殊到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并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学成后回国,在日本期间,参加国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倾向民主革命 。
苏曼殊没有受过长期的正规教育,但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多种文字,和陈独秀、柳亚子等文学泰斗交往甚密 。
苏曼殊英年早逝,於1918年病逝於上海,年仅34岁 。
上星期一,布市孙灵之女士的府上,几个学术界同好组成了小小的雅集,由恰巧莅临布市讲学的美国俄勒冈大学叶红玉教授带领,讨论苏曼殊这个传奇人物 。参加者有昆大的叶富强和黎志刚两位教授,本报作者陈栋华、孙女士和笔者 。
苏曼殊是僧人;佛教要求人摒弃情欲,认为情欲带来人的苦楚,苏曼殊则是世间少有的多情之人,「情僧」的称号,道出了基本矛盾 。他佛理深湛,但一生渴望被爱而不得、嗜吃未能持素而被逐出师门,他追求灵魂的清静却多与俗家人士为友,甚至支持革命运动 。他并非圣贤,受的是凡人的矛盾和痛苦,这才是他可爱的地方 。
苏曼殊著作不多,除了几本薄书之外,未有巨著留传,但对当时的年轻人起了很大的影响 。
叶红玉教授分析他最近受到大陆读者重视的原因,主要是他追求个性解脱的经历使今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感到共鸣 。
跟著我分发「断鸿零雁记」的一段给大家研究一下 。这是苏曼殊自传性质甚强的爱情小说,内容描述他与日本少女静子的恋爱悲剧 。当年被老一辈视为大胆至极的作品,但使千万的青年学子著迷,如饥似渴的狂读 。请看以下一段(第十六章节录)
……静子垂头弗余答 。少选,复步近余胸前,双波略注余面 。
余在月色溟蒙之下,凝神静观其脸,横云斜月,殊胜端丽 。此际万籁都寂,余心不自镇;既而昂首瞩天,则又乌云弥布,只馀残星数点,空摇明灭 。余不觉自语曰:“吁!此非人间世耶?今夕吾何为置身如是景域中也?”
余言甫竟,似有一缕吴绵,轻温而贴余掌 。视之,则静子一手牵余,一手扶彼枯石而坐 。余即立其膝畔,而不可自脱也 。久之,静子发清响之音,如怨如诉曰:“我且问三郎,先是姨母,曾否有言关白三郎乎?”
余此际神经已无所主,几於膝摇而牙齿相击,垂头不敢睇视,心中默念,情网已张,插翼难飞,此其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