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南渡之后的诗词 李清照南渡后诗词赏析( 二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人的愁苦有了重量,有了质地,变得可亲,可感 。
__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3
写作背景
每一首诗或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环境,特定的环境直接制约着诗或词的风格以及它将要反映的内容
李清照的《武陵春》写与宋高宗绍兴五年也就是1235年 。当时正值金兵南下宋朝面临国破人亡的局面 。李清
照携家眷避乱到当时一个叫金华的地方,环顾四周凄凉的环境回忆自己悲惨之往事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 。
李清照的词大概以靖康之变为分水岭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局面,前者主要写她思念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的闺情之作抒发的是一种渴望丈夫回来的感情,后者主要抒发的是自己在丈夫死后孤独地漂泊在外的悲哀之情,还有金人南下北宋灭亡河山破碎的感慨 。此词完工与1134年十月当属后者 。
2:内容分为上下两片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
属于上片 。主要通过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来抒发情感,“日晚倦梳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苦闷抑郁 百无聊赖的神态 。“欲语泪先流”这句是内心真实的情感,话还没有说完泪水已簌簌流下,可见作者当时的内心是多么的痛楚 。而引发作者百无聊赖以及未语泪流的原因正是“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 。春天已去百花凋零 。可残留在尘土中的花香却依然存在,曾经的幸福曾经的欢笑都已成为往事可望而不可及 。曾经和丈夫赵明诚收藏的金石文物都还整齐的摆放在桌前,而丈夫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 。这种凄惨的意境惟有亲身经历才能刻骨铭心 。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 许多愁 。”
属于下片 。即使花儿已经凋谢可春天的影子毕竟还能看见,(双溪,地名,具体位置未查证)双溪的划舟节也在隆重进行,在环境优美的小溪里几扁舟在溪里打闹着,本该属于快乐的时段,可作者却无心欣赏,满脑子里都是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山河破碎的惆怅 。于是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句是全词最巧妙的一句 。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 。不是舟儿载不动愁绪,而是作者的愁满容 。正应了那句“问君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_____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4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 。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 。”所论甚切 。
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 。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 。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 。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笔法略同于其早期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但一为生离之愁,一为死别之恨,巨细深浅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辞上易“慵”为“倦”,正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 。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 。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过片后“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 。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 。“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 。这是其构思新颖处 。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吸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
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5: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 。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 。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 。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 。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 。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