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山湖诗词 阿炳的生活背景是什么( 四 )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标题,也使学者们常常为之争论 。在江苏无锡市的西郊,有江南名山惠泉山 。山上的一泓清泉,经唐朝“茶神”陆羽品尝,评为“天下第二泉” 。阿炳失明前后常常去这里流连,他对故乡的山水充满着深情 。然而,面对那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的现实 。他心中月儿凄冷,泉水怆凉 。于是便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倾诉辛酸,遂取名为《二泉映月》 。
《二泉映月》问世以来,奏家蜂起,各展其长,异彩纷呈 。对乐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备,寓神于形”这一表现原则,从而给听者留下铭心刻骨的深刻印象 。《二泉映月》的“神”是什么呢?在于其孤独者的心境,夜行者的伤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对光明的希望 。
附录:咏阿炳诗句
《忆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朝霞相伴夕阳斜,胡琴盲杖乞天涯 。
一曲二泉映明月,谁人不晓艺术家 。
——(上海)张志真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 。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 ,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 。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 。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 。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 。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阿炳接着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再操旧业 。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奏乐等活动,阿炳因为身体很不好,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 。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 。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 。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笛 。不是说人活着多么艰难,或者古人挂在嘴边的“天降将大任于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为,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贝多芬相提并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在上海的昆曲班仙霓社担任弹奏三弦的琴师,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 。他的琴艺十分高超,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琴也是临时找的,更主要的是它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 。对人世的关怀,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 。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 。再往后的日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