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吟诗词简笔画 形容量变到质变的古文( 三 )


3、“虚实相生”的作用(效果)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加大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先写客中实景,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 。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隽永,余韵无穷 。
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 。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六、点面结合(一般不考查,判断时先不考虑)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
例1:柳宗元《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

七、对比衬托
衬托:诗歌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
关于描写冬天的古诗1、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苦寒吟诗词简笔画 形容量变到质变的古文】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
苦寒吟诗词简笔画 形容量变到质变的古文

2、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代: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
译文
寒冷的更声已经传报拂晓时刻,明镜中先看到自己的衰老容颜 。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推门见大雪盖满了对面的群山 。
飘洒空中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 。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会怎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 。
3、苑中遇雪应制 唐代:宋之问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
译文:
清晨的朝阳破云而出,就像皇家的銮驾从天边驶来 。高楼上谁穿着青袍眺望,就像望春台边随风飘扬的青旗 。
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上开出的花 。
4、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
5、冬十月 魏晋:曹操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译文:
初冬十月,北风呼呼地吹着,气氛肃杀,天气寒冷,寒霜又厚又密 。
鹍鸡鸟在清晨鸣叫着,大雁向南方远去,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熊也都入洞安眠了 。
农民放下了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