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古琴谱 有关古琴的古诗词( 四 )


琴派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 。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 。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 。
广陵琴派
九嶷派
岭南派
梅庵派
浦城派
虞山派
浙派
诸城派
蜀派
诗琴 :诗琴,又称“里拉” 。古代欧洲希腊民间的一种弹拨乐器 。诗琴是象征音乐的标记 。诗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诗琴是由希腊的赫尔墨发明的:有一天,赫尔墨在野外散步时无意中踩着了一个会发音的东西,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乌龟壳,上面留着一条筋,由于受到振动而发音 。赫尔墨从这里得到了启示,他后来用乌龟壳作为底座,蒙以牛皮,作为共鸣箱 。上面支着两只小牛角,上部之间有一横梁,架上四根弦(筋),这样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诗琴 。演奏时,抱于怀中,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发出优美悦耳的声音 。这样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诗琴 。到了公元前七世纪,被誉为希腊音乐之父的脱尔潘德将诗琴的四根弦先后增为五根和七根弦,琴身底座及支架为木质结构,可以看着当时的符号谱来拨奏,这就更方便了 。希腊人把诗琴尊为国乐器,每当祭祀阿波罗太阳神时就要演奏它 。后来又有人将琴弦增为十一根弦,琴身也随着铸造业的发展增加了金属材料,音质就更加悦耳动听了 。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希腊有位著名的女音乐家和诗人萨福,她不仅擅长演奏诗琴,而且能歌善舞 。她在巴尔干半岛各地巡回演出时,她那精湛的琴艺、美妙的歌喉和动人的舞姿受到各地人民的欢迎,传说诗琴这一乐器就是这样传遍了欧洲各个国家 。在绘画史上,有不少画家都曾画过她的肖像,她那怀抱诗琴飘逸欲仙的美丽的神态得以传于后世,长期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经过约一千年以后,诗琴作为乐器虽然逐渐被琉特琴(类似曼陀林的一种乐器)所淘汰,但人们始终怀念着这一典雅、匀称、古朴的乐器形象 。作为一中最古老的乐器,诗琴成了美妙音乐的象征 。于是,许多国家的人民就将它作为音乐的标志,在音乐会舞台的帷幕上常常悬挂着它,一直沿用到现在 。
横笛笛子也称横笛 。相传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 。宋朝以后,成为伴奏戏曲的重要乐器 。唐代称横吹,是没有笛膜的 。唐代只有箫管上才有膜,宋元以后这膜就移至横笛上,而箫管就不再贴膜了,如今只有朝鲜箫才贴膜 。
笛上虽然开有膜孔,但过去对膜孔也并不太考究,仅在吹孔与第六孔之间挖一圆孔,贴上笛膜(最先是竹膜)就是 。首先注意膜孔的是上海的大同乐会 。1932年10月,大同乐会主任郑觐文将旧时笛子的圆形膜孔,改为椭圆形,以增多笛膜的折纹,使音色更圆润,更易于控制 。
笛子的音色,不仅取决于吹孔的形状和位置开挖得是否得当,以及管壁厚薄是否适当,笛膜的老嫩和膜孔的大小对音色的影响也不小 。一般说,膜孔大,发音厚实(尤其是低音),膜孔小,发音则相对尖细,因此,膜孔是影响笛子音色的关键问题之一 。
竹笛的音域局限为三组,如今一般只能吹出二组半 。笛子音域增宽可是一件全方位的事,它包括吹孔的形状和大小、各音孔的恰当位置和指法组合,口风力度,以及膜孔的合适位置等 。一般来说,膜孔的大小适中、位置略微接近吹孔一端,音域就宽,否则音域就窄 。
膜孔大小与笛膜松紧对音高的影响:一般来说,笛膜大家都欢喜用嫩的,因为笛膜嫩,发音脆亮,吹奏起来也省力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膜孔越大,笛膜就越松,笛子的绝对音高就越低 。因此,夏天笛膜可以贴得稍微宽松一点,因为夏天气温高,笛子的音偏高,借笛膜的宽松可以把音降低一点;相反,冬天笛膜应该贴得紧一点,使笛音增高一点 。
传统的笛子,竹制,有六个按音孔,也有十孔笛,一个吹孔和一个膜孔 。吹奏时,由竹管内空气柱的震动而发音 。而常用音域有两个八度 。如今竹笛又分为C调笛、D调笛、E调笛、F调笛、G调笛(又称梆笛)、A调笛、B调笛,音色由低沉到尖细
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圆润,独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现力丰富,故深受人们喜爱 。笛子种类主要分两种,因为这两种笛子分别为昆曲和梆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习惯上称为「曲笛」和「梆笛」 。
要吹好笛子必须气(功)、指(法)、舌(头)三方面密切配合好,三者缺一不可 。
竖琴:竖琴(英:harp;法:harpe;德:harfe;拉丁:arpa),是一种包括了弧形颈部(或称为“梁”)(neck)、共鸣箱(resonator)、五金装置(它的主要作用相当于钢琴或小提琴的琴轸一样,放松或拉紧某条特定的弦)及琴弦(parallel strings)的弦乐器 。她在每个地域,如中国、缅甸、爱尔兰、欧洲大陆、拉丁美洲等等,又有各种不同的形状、琴弦数、弹奏法 。(中国的箜篌就是其中一种,“诗鬼”李贺曾写过《李凭箜篌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