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古琴谱 有关古琴的古诗词( 五 )


现在最常见的音乐会所用的踏板竖琴,除了颈部及共鸣箱,还有一根圆柱(column) 。竖琴的底部(base)有七个踏板,这些踏板系在圆柱里的七根踏板杆(pedal rods)下端,再由踏板杆连接到颈部里的动盘(action),负责掌管七个音(左脚si-do-re 右脚mi-fa-sol-la)的升降 。动盘里有两千多个小零件环环相扣,再牵动外面的小圆盘(discs),藉由改变琴弦长度而得到所需要的音高(每个踏板呼应八度音程中的一个,并有上、中、下三个可以固定位置的凹槽 。每个踏板都配有弹簧,你可以用脚去推踏板,或是放开它们,在各个凹槽间变换位置) 。正因为竖琴是经过精密计算和设计的乐器,再加上木料与雕工,所以贵也是有原因的 。
琴弦由共鸣箱穿出,再固定到颈部上的铁栓(pin) 。把所有调好音的琴弦加起来,它们的拉力(tension)是730公斤 。(这是为什么弹竖琴会起水泡又长茧的原因!)
踏板竖琴因需要的不同,琴弦数与琴的大小也有不同,最常见的是47根弦,包含6个八度再加一组最高音的do、re、mi、fa、sol,重量在80磅左右 。最下面的一个半八度,用的是钢弦(wire strings),中间音域用羊肠弦(gut strings),高音则因每个人对声音的喜好不同,有时候最高一个八度、或者一个半八度,使用尼龙弦(nylon strings);也有人因为不喜欢尼龙弦又脆又亮的音色,而从中间音域以上全部用羊肠弦 。
琴弦一般有钢弦、羊肠弦跟尼龙弦 。有一届以色列竖琴大赛的冠军,是出身于罗马尼亚一个贫穷家庭的小男生 。他说小时候练的琴,根本没有钱装上琴弦,只能用钓鱼线代替!现在的我们,真是何等幸福,虽然都用尼龙做成,音色却是大不同 。
竖琴同其他弦乐器一样,每次演奏前都需要调音 。演奏者必须在开演或预演前都至少47分钟到场,竖琴的47根弦,每根都需要调音!在调音时,竖琴家还要戴一副耳机,这副耳机连接到一个看起来像随身听的调音装置上,这个装置可以让他听到他想要的音高,他的工作就是让弦的声音听起来正好符合那些音高 。
曼陀林 :曼陀林,拨奏弦鸣乐器,与琉特琴类似并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弦乐器 。琴体呈半梨形,短颈,颈部带品,琴头呈镰刀形,向后弯曲 。音孔为椭圆形 。4组双弦 (两对弦)由钢丝制成,定弦与小提琴相同,是g、d1、a1、e2 。用拨子拨奏 。其特点是需快速反复弹奏,以震音方式保持音响的持续,音色明亮 。
[编辑本段]乐器历史
曼陀林是琉特琴的变体,最初是在18世纪由16世纪的小竖琴曼朵拉演变而成 。现今最为人们所知的曼陀林变体产生于那不勒斯。19世纪由意大利曼陀林制造家P·维纳恰予以改进,奠定了现代的式样 。18世纪和19世纪的作曲家有时也为曼陀林创作作品 。在意大利(尤其是在南方)和美国,曼陀林主要是民间乐器,在美国,它常与吉他和班卓琴一起被用于乡村音乐 。
[编辑本段]乐器信息
家族:弦乐器
音域:两个半八度
材料:玫瑰木、金属弦
大小:约60厘米长,其中亲身33厘米
起源:曼陀林是由15世纪的一种叫做曼朵拉的乐器演变而来的 。曼朵
拉形状与鲁特琴相似,有4~5组复弦 。
分类:弦乐器,声音由琴弦的震动产生 。
Tips:莫扎特在他的歌剧“Don Giovanni”(1787)中使用了曼陀林,在少女的窗户下,曼陀林表达了一段浪漫的小夜曲 。
[编辑本段]乐器类型
1意大利曼陀林(Blowback mandolins,圆背传统型)
2平背曼陀林(Flatback mandolins, A Model)
3 乡村音乐曼陀林(F Model)
4 电曼陀林(Electric Mandolin)
5 双颈曼陀林(Double-neck Mandolin)
6 其他变体曼陀林 (Mandolin banjo…)
[编辑本段]曼陀林乐曲
就音色而言,曼陀林的声音要更纤细一些,也显得更加细腻 。维瓦尔第的《双曼陀林协奏曲》知名度稍高于《琉特琴协奏曲》,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第二乐章广板,经常被巴洛克精选集的唱片所选取 。事实上,这个忧郁且恬静的慢板乐章,只有放在两个舞曲般的快板乐章之间演奏时,才能更显示出其深刻的情感魅力 。
五弦琴 三角琴 风笛三弦琴
吉他 竖笛 班卓 西班牙吉他 双簧管 钟琴 竖琴 钢片琴 管风琴贝司 班卓琴夏威夷吉它筝 箜篌
http://baike.baidu.com/taglist?tag=%B5%AF%B2%A6%CF%D2%C3%F9%C0%D6%C6%F7&tagfromview
拍板 筝 胡笳 梆笛 唢呐 筚篥 笙 三弦 板胡 竖琴 箫 巴乌 管子 笛 椰胡秦琴
还有很多,我就不给你一一例举了,这些也都是我从百度百科里面找的,你输入词条,在文章最后的相关词条里都会都很多例子!你可以去看看,比如: http://baike.baidu.com/view/361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