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译注下载txt 20首古诗加注释(1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天地间总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真正能使观者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种和谐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就像美丽的梦一样 。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过:“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悬天际的岩石之花吗?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 。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 。“问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顶说过:“恨不得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屈原《问天》是一部充满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问 。东坡这首词也是对青天提出了他的疑问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今夕何夕” 。刘向《说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当时通行的隶书,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 。不同之处在于:《诗经》及《鄂君歌》中说的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遗忘了一样,不知道这个夜晚是那个夜晚了 。而在东坡的词中,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 。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 。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此句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 。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 。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 。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而东坡也隐然以“谪仙人”自任 。他到天上,不是附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 。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 。“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 。李商隐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婵娟”乃“美好貌” 。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够在月中霜里比赛谁更美好 。但诗人会怎样呢?他显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间 。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 。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 。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 。从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乃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桂树在月轮中留下阴影,斫却此桂,清光应该更多 。据古代姮娥奔月的传说,月中还有吴刚,坐在那里斫桂 。故毛泽东有《虞美人》“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云云 。
转至下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 。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 。“照无眠”有两种解释,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还处在无眠状态 。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却发现并无人在此睡觉 。那人在何处呢?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写人在床上却无眠的;另一首“却下水精廉,玲珑望秋月”,则写人并没有躺在床上,却坐在窗前默默地望着月亮 。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 。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俗本多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 。因为上面已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句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问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 。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