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闻一多爱国事例 闻一多( 二 )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海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
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
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 。
轮船起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香港的地点 。
两年之后,中华民族以又一个洗雪耻辱的时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
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 。
23时58分,绿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 。
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 。
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 。
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
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
新世纪梦想: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一句话》
---------------------------------
闻一多(1899~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 。
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
生于湖北浠水 。
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 。
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 。
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 。
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 。
同年12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 。
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 。
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 。
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 。
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 。
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 。
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
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 。
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 。
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
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 。
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 。
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 。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 。
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 。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