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忧是什么意思|“丁忧”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三 )


丁忧是什么意思|“丁忧”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白居易的母亲去世,白居易辞官丁忧,因为他的母亲当年是为了看花,导致坠井而死,白居易丁忧期间并无“不孝”的举动 。但因为他作了两首诗,一首是《赏花》,一首是《新井》,有人弹劾他,说他不顾母亲因“花”和“井”而死,犯了母亲忌讳,因此惨遭贬官 。白居易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因为他属于被政敌迫害 。
因此可以总结,丁忧前后,官员的官职实际上大多都是和之前相当,也有元稹这样的幸运儿,更有白居易这样的倒霉蛋 。正是因为丁忧对仕途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很多人才不得不在丁忧期间谨言慎行,在遵守道德底线的同时,还不能被政敌抓住任何把柄 。同时,在丁忧快结束时,还要走动关系,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元稹这样的幸运儿 。
四、丁忧的特殊产物:夺情制度从汉朝以来,因为官员丁忧,“孝”和“忠”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比如,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官员突然丁忧,临阵换人,会造成诸多不便 。但如果不丁忧,官员就会面临“不孝”的指责 。如果丁忧,又会面临“不忠”的可能 。于是,就诞生了一种允许在特殊情况下不丁忧的制度——夺情 。
夺情,又称“夺哀”,指对于重要岗位的官员,在其父母去世后,不允许他辞官三年,而是让他继续留任,或素服办公 。或者是官员正在丁忧,还没满三年,但朝廷有要事,提前启用这名官员 。
什么情况下才能夺情,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由皇帝决定或礼部商议 。汉朝时期百思特网,汉文帝的重臣晁错的父亲去世,10天后就被起复,这是较早的夺情记录 。后来,例如唐朝名相房玄龄、宋朝名臣寇准、明朝改革家张居正,都曾是被“夺情”的大臣 。以张居正为例:
明朝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当时张居正官居内阁首辅,举足轻重 。一方面万历皇帝离不开张居正,另一方面,张居正身居高位,首辅只有一个,他也不愿意离开权力中心 。因此,万历下旨,让张居正“夺情” 。但很多人以张居正贪恋权力为由,弹劾他不忠不孝,最终酿成了一场政治危机,闻名于史书 。
丁忧是什么意思|“丁忧”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从朝廷用人角度来说,夺情制度的出现,是合理的,但因为这件事情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也难免被钻营的官员利用 。夺情本是缓解丁忧时忠孝矛盾的一种方式,但发展到了最后,却成为官场斗争、捞取政治利益的一种工具,违背了最初的本意 。因此,夺情成了丁忧中最最特殊的存在 。
五、总结:丁忧制度的历史影响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孝”文化,自汉朝以来,更是提倡“以孝治天下”,丁忧制度历史悠久,他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后世产生深远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文化上,古代丁忧,是“孝”文化的一种体现,在儒学诞生之后,特别是在汉朝之后,丁忧制度对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但三年的时间,是否对整个社会有利,这是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
丁忧是什么意思|“丁忧”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在政治上,丁忧制度在缩短古代官员任期,促进官员更新迭代方面有积极作用 。但因为封建社会官场的本位主义思想,在丁忧期间,也有诸多钻营之人,因丁忧不慎,身败名裂 。因此,丁忧制度,对古代的政治、官员个体的仕途影响极大 。
第三,发展沿革上,丁忧制度在历朝历代不断发展中,逐渐被朝堂争斗所利用,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这暴露了他的局限性,甚至造成“孝德”的扭曲,这是极度不可取之处 。
总体来说,丁忧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传承两千余年,历史影响深远 。我们了解丁忧制度,意在继续弘扬它的孝文化和积极精神,但也要摒弃它的不足之处 。

【丁忧是什么意思|“丁忧”制度是如何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