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诗词和判词 红楼梦里的判词( 二 )


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 。
这类地方把一个少女隐秘的心思写得极细 。
作者写这些细节,不是要出妙玉的丑,不是对她进行谴责,而是充满了怜惜之情 。
一个才貌齐备的少女,冷清清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枯寂的生活,该是多么残酷!她的最后结局如何呢?有一条脂批说:“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 。
推测起来,她可能在荣府败落后流落到瓜洲,被某个老朽不堪的富翁(枯骨)买去作妾 。
这是多惨的悲剧 。
这应该是“终陷淖泥中”的含义,与高鹗续书写的被强盗掠去有别 。
6、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
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 。
"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 。
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 。
"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 。
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 。
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侯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 。
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它逼债,任意践踏迎春 。
7、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
判词首句"勘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 。
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 。
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所以说"景不长" 。
第二句"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 。
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
第三、四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 。
当然,这里的"乞食"并不一定就指像乞丐一样讨饭,但生活艰难,颠沛流离的命运是难以逃脱的 。
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决定出家为尼 。
但这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凄凉孤独,仍然是行不通的 。
诗里流露的同情与惋惜,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 。
8、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 。
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 。
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 。
"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 。
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
"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 。
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
9、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
第一句"势败休云贵"意思是说,权势已经衰败,就不要提什么过去的富贵了 。
第二句"家亡莫论亲"是说,家业已经凋零,就不要再谈论什么骨肉至亲了 。
第三句"偶因济村妇"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 。
第四句"巧得遇恩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 。
恩人,指刘姥姥 。
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 。
这首判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伪善关系 。
得势富贵的时侯,攀宗论亲;势败没落的时侯,欺诈拐骗,骨肉相残;完全是赤裸裸的权势与金钱的交易 。
巧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来到乡村,长在农家,成了村姑 。
比较而言,要比她姑母们幸运得多 。
10、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
首句写到"桃李春风结子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