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的故事|罗丹的励志小故事

罗丹的故事(罗丹的励志小故事 )
当我们站在著名雕塑作品《思想者》旁边,仰视着那个身材健硕的男人弯腰屈膝,蹲坐在一块石头上,用右手背托着下巴,左手搭在膝盖,目光深沉,默默地注视着大地,正在陷入一种木三分的思考时,是否会想到,他在思考什么?代表了怎样的精神信仰?作者罗丹(1840年——1917年)这样安排造型,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只见他的身体纹丝不动,似乎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然而,通过扭曲的姿势,凝固的动作,爽利的肌肉线条,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正处在一个心潮澎湃的状态,因为思考,他表现出无穷无尽的精力,在静止和运动的二元对比中,为观者塑造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视觉形象 。
他在思考什么呢?按照作者罗丹的意思来说,他在思考整个人类的命运和未来 。他虽然是身强力壮的劳动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他具备崇高的理想和情怀,像一位卓尔不群的哲人,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来关注和解答着人类的终极问题 。
罗丹的故事|罗丹的励志小故事
《思想者》
有没有解答成功不是最终目的,他只是用这样的方式,引导人类走向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光辉,这就是罗丹要告诉我们的 。
用雕塑表达这样宏大的主题,实际上有许多劣势 。首先,怎么选材是一个问题 。再者,怎么表现,怎么处理细节也是一个问题 。最后,怎么表达主题,怎么包容人类命运的共性,又凸显艺术家的个性,同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
带着这些问题,罗丹开始了一段苦行僧般的生活,他首先梳理了西方传统文化,认真研习了不同时期经典作品的创作手法和审美理想,以及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思想,最后他决定,在遵循传统文化理念的前提下,在作品中充分释放自己的艺术个性,给作品赋予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
就如他的偶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1474年——1564年)那样,创作出如《大卫》那样永恒的作品 。虽然他比罗丹早出生300多年,但在罗丹心里,一直把他当做精神上的老师,对他的雕塑杰作《大卫》推崇备至 。
罗丹的故事|罗丹的励志小故事
米开朗基罗《大卫》
此时的欧洲,雕塑跟绘画一样,走在了一个十字路口,要么是遵循古希腊时期一直到米开朗基罗时代通用的古典写实创作手法,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一原则当做核心的审美理念,要么,跟法国学院派那样,把善于表现夸张变形的“浪漫主义”当做审美理念 。
罗丹最终没有向任何一方妥协,他一只手靠拢古典主义,一只手贴近浪漫主义,走了一条折中的创作路子,正是这种做法,让他的雕塑作品赋予了永恒的艺术魅力,并让同行刮目相看 。
首先,让我们看看雕塑究竟是什么?它跟生活有着怎样的关联?又经历了哪些艺术高峰?
雕塑是包含了雕刻和塑形的一种视觉艺术,用刀具将一些硬质材料按照审美共性不断进行精雕细琢,让其在三维空间显现出特定的立体形象,用来表达时代精神和人文情怀的视觉艺术,便是雕塑 。
翻开世界美术史可以发现,世界各族人民几乎都在不同时期自发地创造出了各自的雕塑,如,美洲玛雅文化的大型石雕,非洲土著的木雕和浮雕,古希腊古罗马的大理石雕塑,东方的佛像石雕,等等 。各民族之所以能产生雕塑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敬畏与歌颂 。
罗丹的故事|罗丹的励志小故事
非洲木雕
雕塑和绘画历来被看作是一对亲姐妹,它们究竟谁最先出世,现在连专家也很难考证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因为图腾崇拜而出生 。
原始人因为崇拜各种飞禽走兽,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用石头、骨头、木头、泥块等物质,雕刻出它们的模样,或者,在树皮、地面、石块、龟壳等平面画出它们的形象,作为本族的象征,逐渐地,这种做法就发展成了图腾崇拜,雕刻和绘画艺术手法也随之诞生 。
时间来到公元前12世纪——2世纪,在这1000年里,欧洲属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依靠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自由精神,把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高峰,为以后的雕塑艺术走向另外的高峰打下了坚实基础 。
古希腊时期,欧洲腹地爱琴海周边有大大小小200多个城邦,这些城邦都实行老百姓当家作主的自由政体,城邦的国王只是作为管理者为老百姓服务,每个城邦之间可以频繁交流,可以自由讨论政治、艺术、哲学和科学,思百思特网想上的自由度非常高,文化氛围既浓厚又宽松,因此,诞生了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欧根尼,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大师,以及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和欧几里得等数学巨匠,还有荷马与赫西俄德等诗坛娇子,当然,也诞生了菲狄亚斯,米隆,波利克里托斯,阿历山德罗斯等雕塑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