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内蒙古的散文 内蒙古散文( 三 )


内蒙古不是什么塞外,而是资源丰富的宝地,建设祖国必不可缺少的宝地!
据说:这里的水有多么深,鱼有多么厚 。
我们吃到湖中的鱼,非常肥美 。
水好,所以鱼肥 。
有三条河流入湖中,而三条河都经过草原,所以湖中一碧千顷——草原青未了,又到绿波前 。
湖上飞翔着许多白鸥 。
在碧岸、翠湖、青天、白鸥之间游荡着渔船,何等迷人的美景!
我们去游湖 。
开船的是一位广东青年,长得十分英俊,肩阔腰圆,一身都是力气 。
他热爱这座湖,不怕冬天的严寒,不管什么天南地北,兴高采烈地在这里工作 。
他喜爱文学,读过不少文学名著 。
他不因喜爱文学而藏在温暖的图书馆里,他要碰碰北国冬季的坚冰,打出鱼来,支援各地 。
是的,内蒙古尽管有无穷的宝藏,若是没有人肯动手采取,便连鱼也会死在水里 。
可惜,我忘了这位好青年的姓名 。
我相信他会原谅我,他不会是因求名求利而来到这里的 。
农产
“天苍苍,野茫茫”确不是完全正确的形容 。
内蒙古有一些荒沙地带,可是也有极为肥沃的土地,生产大量的粮食 。
说不定,我们今天端起饭碗,里边的米或面恰好是来自内蒙古 。
我们应当感谢内蒙古的农村兄弟姐妹 。
我们访问了内蒙古的“乌克兰”——哲里木盟 。
这里生产高粱、玉米、谷子、大豆 。
我没有看见过这么多样儿的谷子,长穗的,短穗的,带芒儿的,不带芒儿的,还有一个穗上长出许多小犄角的 。
我们看见了,那长穗的有一尺多长!我们看见了,原来这里的农业研究所已经搜集了很多种谷子,一一详作研究试验,看哪一种谷子最适于生长在哪一种土壤上,争取丰产 。
这是件最可喜的事:我们不但有了人民公社这一面大红旗,而且科学研究正在这面红旗下发挥威力 。
在从前,哲盟有三大害:风沙、辽河与鼠疫 。
现在,这三害已基本上被消灭 。
造林,使风沙不再肆虐 。
筑坝开渠,使辽河转害为利 。
捕鼠,讲卫生,控制了鼠疫 。
真是:十载除三害,全盟争上游 。
我们去参观水库 。
那里,只有荒沙,无石无木 。
怎么办?好,就移沙筑坝,并且开了许多渠道 。
水库中养起来自江南的鱼儿,沙坝下已遍生蒲苇,水库外的小塘已种上了莲花 。
水库的管理员,为欢迎远客,折莲插瓶,四座生辉 。
看到塞上的红莲,我们都感动得几乎要落泪 。
移沙筑坝是多么艰苦而光荣的工作啊!
我们也访问了离这有莲花的地方不远的一个人民公社 。
那里,原来只养牲口,而今却也种地,农牧结合 。
社里,有蒙古族,也有汉人,蒙汉协作,亲如一家 。
这种农牧结合,蒙汉协作的实例还有很多,这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
提起莲花,也就想起苹果 。
这可就要谈到昭乌达盟了 。
我们访问了赤峰市郊区的两个人民公社 。
在第一个公社,我们看见了苹果林,长着鲜红的苹果 。
在这一带,苹果是新来的客人 。
公社里有个农业中学,学生们在一片毫无用处的沙地上设法种上各种果树,并在沙丘上用碎石拼成大字:“青年花果山” 。
果然天下无难事,花果山前苹果红!
不仅苹果,那里也有各种的葡萄、各种的瓜,还有北京的小白梨呢!校旁,有一座养蜂场 。
有了蜜啊,足证沙丘沙地已变得甜美了!人民公社万岁!
第二个公社原来是最穷最苦的地方,一片荒沙,连野草都不高兴在这儿生长,更不用说树木了 。
种上庄稼,便被沙土埋上,还得再种 。
幸而成活了一些,一亩地也只能收那么五六十斤粮 。
风沙一起,天昏地暗,白日须点起灯来 。
这样,人民的最后一计不能不是拿起破碗,拉着孩子,去逃荒 。
可是,今天那里不但种上谷子,而且大片的长起向来种不活的玉米与高粱 。
今天,村里村外,处处渠水轻流,杨柳成荫 。
渠畔田边都是绿树 。
林木战胜了风沙,增多了雨量 。
我们这才真明白了林木的作用——起死回生,能使不毛之地变作良田,沙漠化为绿洲!人民公社万岁,万万岁!
积极造林的并不止这一个公社,到处如是 。
在赤峰的红山公园里,我写了一首小诗,末两句是:“临风莫问秋消息,雁不思归花落迟 。
”是的,我想林木越来越多,气候越来越暖,有朝一日可能大雁便定居在北方,无须辛苦地南来北往了 。
这也许有点浪漫主义气息,可是并非全无现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