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网络一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政课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95后大学生为主的校园,各种不良信息的侵入让缺乏判断能力的年轻人迷失了方向,思政教育肩负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 。如何让网络环境下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成为有关部门及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
适应网络时代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北京某知名高校读研的周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采访人员,从本科到研究生,他经历了好多门思政课 。对于本科时的思政课,周明的印象尤为深刻 。“这门课的老师会经常分享一些生活中有趣的案例,讲解这些案例背后的法律常识,非常有意思 。”
“有意思”如今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评价一门课程的重要“指标” 。而对于思政课来说,如何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需要课程安排、教材设计等多方面的努力 。因此,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将课程与网络相结合,也是最受大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 。
如今,多地高校正在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路子 。例如,北京市启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高精尖”项目,年均投入5000万元,建设高水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资料库和集课堂支撑、教学互动、专题辅导、自主学习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 。
据悉,教育部推进建设“高校辅导员网络学院”“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中心”等在线平台,提高辅导员队伍网络培训质量 。在课程管理上,各高校基本建立课程设置准入、课堂教学过程监督、教学质量评价、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制度,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课堂教学App”,实现教学过程可视化监督 。
很多高校都在通过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 。例如,“易班推广行动计划”目前完全覆盖上海60多万名高校学生;“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共建高校达370个,注册师生用户达247万人,“中国大学生在线”已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生主题教育网站 。
对于课程内容,教育部着力规范思政课国家统编教材的统一使用 。从根本上扭转了思政课教材一度过于分散、低水平重复的状况,对于规范教学内容、统一思想观点、提升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
思政教育建设要以心灵为核心
事实上,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课程,它需要在人的心灵上搞建设,在人的思想上做工作 。如何在“人心”上下功夫,不仅需要坚实的学科基础,还需要校风建设和相关的配套活动 。
据了解,目前高校共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6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基本确立 。清华大学举办了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北京大学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营造了更加浓厚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