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遵义市绥阳县称之为诗乡?是什么来历? 遵义市绥阳县诗乡广场( 二 )


”又“(248页)附:刘仁臣《祠堂记》昭远陈君,潼川名士,其先系出射洪,以避仇居播 。
”据清《遵义府志卷八·坛庙》记载:“(251页)白氏庙,在金子坝,祀唐播州刺史白居易《县志》按:非祀香山,乃其子孙移居绥阳时所建香火堂也 。
即今金山寺 。
”现今的太白镇,其名据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到过绥阳,因取其名以纪念 。
虽然,唐代这些大诗人是否到过绥阳,或是否留居绥阳,无重要的佐证可考,但说明绥阳这一时期对诗人的仰慕之情是情真意切的,也说明从这一时期开始诗歌文化的繁育发展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为后来诗乡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以清《遵义府志》为考,流寓文化的传播对繁育诗乡绥阳文化历史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清《遵义府志》记载明置绥阳县第一县令詹淑是诗乡绥阳文化历史繁育的重要奠基人 。
詹上任始,便建城池、演习礼仪、躬耕种,行诗书俎豆之事 。
清《遵义府志卷八·坛庙》记载:“(249页)詹公祠,在城隍庙侧,祀万历间初设知县詹淑 。
”清《遵义府志卷三十·宦绩二》记载:“(942页)《陈志》:绥邑之兴,实自淑始 。
”自詹淑后,铁成篆、冯士奇、李铠、任昌期、于钟岳等县令政宦诗人,传播、倡导诗歌文化,对诗乡文化的繁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同时,流寓绥阳的高僧、名士,在绥阳民间传播诗歌文化,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
据清《遵义府志卷三十八·列传六》记载,明江陵世家子彻宇辞归经绥阳,绥阳黄家坝人举人万人英于黑泽水即今郑场镇黄家坝建青莲禅社留之,能诗,著有《一庵集》,影响了绥阳学子 。
流寓绥阳的县城建设者陈震祥、名士马德等留下了大量的诗文 。
唐宋时代虽无诗文记载,但唐诗宋词的影响产生了一批批诗乡文化历史的名士,这些文化历史名士是诗乡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基因 。
明代至清代,在绥阳历史上产生影响和留存诗文的诗人有100多位,史载明至清有13部诗文集传世 。
最早史有记载是宋绥阳人冉琎、冉璞,清《遵义府志卷三十二·选举》记载:“(992页)冉琎,播州人,官承事郎 。
冉璞,播州人,官承务郎 。
”又清《遵义府志卷三十三·列传一》记载:“(1044页)冉琎、冉璞,《通志》:遵义人 。
兄弟俱有文武才,辟召皆不赴 。
”又“(1045页)冉氏兄弟受知余玠,而首划城钓鱼之策,王坚、张珏且战且守,至死不渝,岂非有见于此欤?向使无钓鱼城,则无蜀久矣!无蜀,无江南久矣!”清《遵义府志卷三十三·列传一》记载:“(1054页)明金瓯卜,善属文,更长《风》《雅》 。
”又“周文郁,天启间,名驰蜀中 。
”清《遵义府志卷三十四·列传二》记载:“清卢世选,字占孚 。
博学,精易数 。
”又“(1091页)陈仔,字肩樵,康熙已酉举人 。
著《尚书约旨》六卷 。
”又清《遵义府志卷三十四·列传二》记载:“周凤翧,字若云,乾隆丁巳进士 。
能诗文 。
八分小篆及山水色调,无不通晓 。
”又“李映林,字蔚庵,岁贡 。
工诗文,著有《蔚庵集》 。
”又“叶大鹏,贡生 。
勤学有守 。
卒年百一十一岁 。
能诗,稿尽佚,有句云:‘山气白如昼,夜光寒上衣 。
’《遵义诗钞》” 。
又“(1094页)易道涵,字渊斋,嘉庆戊午举人 。
主讲洋川书院十一年,成就者众 。
”又“周霖,字雨篷,嘉庆辛酉举人 。
能文词,工书画 。
”又“吴湘,诸生 。
生平所读书,皆手自录 。
八十八犹作小楷 。
年九十一卒 。
”王作孚、雷廷珍、易为霖、黄维香等有声誉的诗人在史册上都有记载 。
清代沙滩文化的著名诗人、外交家黎庶昌的老师是绥阳县郑场人杨实田,杨实田在沙滩执教六十年,培养了在贵州乃至西南地区都有影响的一大批名人 。
诗乡文化形成于当代,发展于当代 。
当代的诗乡文化,诗人群体涌现、诗歌创作形势远远胜过前朝,诗人多、诗歌作品发表多、出版诗歌著作多成为贵州独特的文化景观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绥阳诗乡文化连续创造了多个第一,1977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喷泉》,是贵州省第—次为一个县公开出版诗集;1978年县文化馆出版的《喷泉》诗报,是全国第一家县级诗歌报;1993年3月,省文化厅正式命名绥阳为诗乡,是全国第一个被政府命名为诗乡的县;1994年,修建了贵州省第一家民间最大规模的文化陈列馆博雅苑;1997年举办首届诗歌艺术节,是全国第一个以诗为节的县;1988年12月,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绥阳题写了“诗乡”二字,县文化局办起了第一张《诗乡》文艺报;2004年,创办了第一本诗歌杂志《中国诗乡》;2005年,修建了贵州省第一个以诗歌为主体文化的诗乡文化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