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九年级上册古诗鉴赏 九年级下册古诗( 二 )


结句“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 。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 。
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 。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
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 。
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 。
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 。
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 。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 。
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 。
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 。
“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
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 。
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 。
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
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
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
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 。
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
武陵春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
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 。
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
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 。
“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
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 。
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 。
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 。
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