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定位app|为什么APP都想获取你的定位( 二 )


简单来说 , 就是知乎APP之所以需要定位权限 , 一是方便你发送带有定位信息的内容;二是可以将和位置有关的信息流内容推荐给你 。
这样的解释听起来还算合理 , 但问题在于这段解释的后面一句:“如您不同意开启设备位置权限 , 我们也可能根据您的设备 IP 地址向您提供相关内容 。”
也就是说 , 不管你同不同意 , 你的位置信息 , 知乎都要定了 。
百度网盘的权限申请还要过分 , 不仅包括了“确切位置信息” , 还多出了一项“在后台使用位置信息”的权限 。对此 , 百度网盘在隐私政策中的说法是 , “该权限将仅被用于开启后台自动备份之后触发网盘进程并进行照片后台自动备份的服务” 。
看不懂?那就对了 。
各种上不了台面的手段 , 都能在APP的定位权限上看到蛛丝马迹 。
而且 , 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 , 自己在没开定位权限的情况下 , 某社交APP还是给他推荐了哈尔滨本地的内容 。
关闭了微博的位置信息权限 , 微博APP照样能精准推荐附近的人给你 。
在这一点上 , 应用榜单排名前列的哔哩哔哩、豆瓣、QQ浏览器等APP都未能免俗 。
手机定位app|为什么APP都想获取你的定位



用户画像与“裸奔”的隐私


2019年11月 , 上海外国语大学大三学生陈婷在使用百度贴吧APP时发现 , 在已经明确说“不”——取消定位权限的情况下 , 百度贴吧APP依然成功给她推荐了能够准确定位到用户所在地区的个性化广告 。
“不停止侵权 , 不同意调百思特网解 。”一怒之下 , 她将百度告上法庭 。
用户博弈互联网巨头 , 似乎双方力量悬殊、胜算不大 , 但这样的情况却并不鲜见 , 字节跳动也曾因为滥用通讯录权限而遭到用户起诉 。
用户反应激烈 , 政策也在施压 。
早在2017年 , 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以及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就联合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提升行动” , 并重点对微信、新浪微博等10款网络产品和服务的隐私条款进行了评审 。此后 , APP整改、下架的新闻便时常出现 。
今年2月5日 , 工信部还对26家存在违规调用麦克风、通讯录、相册等APP权限的企业名单进行了通报 , 并对10款未及时按照要求整改的APP进行了下架处理 。
APP背后的企业们为何仍然不惜“冒险”?
原因并不复杂 。对用户来说 , 定位、电话、相册等信息关系个人隐私、不愿外泄 , 但对互联网企业来说 , 这些资料却是能源源不断生财的密码 , 并且只需要设置一个个权限便能获得 , 何乐而不为?
“我们叫数据埋点 。”陈洁是国内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运营 , 在他看来 , 权限滥用的情况已经成了行业趋势 , 除了支持产品迭代 , “用户画像肯定也会做 , 企业有自己的数据库 。”
以定位权限为例 , APP掌握了用户的定位信息 , 知道的可远不只是简单的地理位置那么简单 。
对一个定位信息泄露的用户来说 , 他白天停留的地方 , 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工作单位;晚上停留的地方 , 可能就是住所;连接两个场景的路线 , 可能会了解他通勤的必经之路;而有了工作单位和日常停驻地点等信息 , 还能进一步推测用户的经济状况和消费喜好 。
来自博洛尼亚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开发了一款应用程序 , 用来测试位置追踪究竟能够收集多少个人信息 。
69名用户安装该程序并运行至少两周后 , 追踪到超过20万个位置信息 。这个应用识别其中约2500个位置信息后 , 收集到和人口统计信息以及与个性有关的个人信息高达5000条 。
只需获得位置信息 , 该应用不仅能窥探用户的社会经济、消费习惯等 , 个人健康状况等隐私也能“一网打尽” 。
区区一个定位权限 , 就几乎打开了让用户隐私“裸奔”的大门 。
有了这些信息 , 再结合用户社交关系网络、手机使用轨迹等其他隐私信息 , 对于一个APP来说 , 推荐一家附近你可能会去的餐厅 , 或是一件你可能中意的物品 , 还有什么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