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少年班神童今天的“创客”( 二 )



“研究目标是一致的”,江俊介绍说,“我们的特点在于以理论为先导,建立基础数据库和方法,协同多个学科的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中国科大交叉创新研究的特色” 。

师徒联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材料的发展密切相关,从石器时代一路走到信息时代,材料科学的作用不容小觑 。然而,传统的材料科学研究,最大的痛点仍然是材料科学的“试错”研发模式:在面临一种材料的研发需求的时候,科研人员必须反复进行试验,以找到所需要的材料,而这个过程使得开发周期变长,成本居高不下 。

江俊列举了爱迪生发明白炽灯的例子:爱迪生做了1500多次实验才找到适合做灯丝的钨丝材料,而在此之前他试了金属丝、植物丝,用了3年多时间 。

“无论在科学界还是企业界,都面临材料试错的问题”,江俊说,“试错模式在爱迪生的时代适用于小作坊工业,到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大工业化时代,试错就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金钱代价,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将试错的过程缩短” 。

早在2006年,还在瑞典皇家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江俊,师从罗毅教授 。罗教授的夫人长期在工业界工作,她对学术界的科研产出有不同的理解:“学术界很多高层次的科研文章在实际应用方面用处不大,一方面前沿的科研成果与社会和市场有距离,另一方面适应现实的科研成果无法直接呈现给市场 。”这让罗教授深受触动,“大量的科研数据和论文,如果不进行系统性的总结,是很难转化成实用成果的” 。

罗毅的思考影响了弟子江俊,从那时起,师徒两人就开始酝酿“如何将高大上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接地气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2011年,江俊入选首批“青年__”进入中国科大工作,与作为国家首批“__”入选者的恩师罗毅在中国科大聚合,再次展开合作 。

随后,江俊主动担任了中国科大少年班2012级的本科生班主任 。少年班注重交叉学科培养,在汇聚少年班各学科“极客”人才后,“创造会思考的材料大脑”的创新故事正式拉开了序幕 。

创新和团队的力量超乎想象

在一次少年班的班会上,江俊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想法,建立“才酷(材库)极客中心”,没有犹豫,霍姚远、冯超、肖恒宇立刻报名 。学数学的霍姚远,是个计算机极客,因为相同的兴趣,他结识了被他称为“计算高手”的李任之学长 。

合作由此展开 。有一次,一个关于机器学习算法方面的问题,江俊不是很明白,于是,他找来李任之和霍姚远,让他俩对这个问题进行攻关 。一周后,已将知识点学透彻的两人主动来找江俊 。“他们给我讲了1个小时的课,让我脑洞大开”,江俊感慨,“年轻人对于新知识的汲取和延伸能力是无限的,我们这个项目得益于这些年轻的同学,他们具有超越学科极限的热情和想象力,团队的力量有时候强大得超乎你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