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散文怎么写?( 三 )


关于新中国的建设的特写和报告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有柳青、李若冰、秦兆阳等人大量讴歌西部建设场景的散文作品 。
关于朝鲜战争的报告文学:巴金、刘白羽、杨朔、黄钢、魏巍等都先后到过朝鲜战场体验生活 。魏巍两次到达朝鲜战场,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汉江南
岸的日日夜夜》、《战士和祖国》、《挤垮它》,辑集为《谁是最可爱的人》出版,并三次再版 。
(6)五十—六十年代之交艺术散文的复兴;
(7)
六、七十年代的大批判文章
(8)八十年代散文的被淹没;
(9)九十年代的散文热
二、散文概念与散文创作的两种体式
1.概念:散文历史很悠久,概念也很复杂,在过去指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 。现代散文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 。狭义指“抒情性散文”,广义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叙事性的散文 。于是散文有了两种发展线索——抒情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 。
2.两种散文体式的发展状况
建国后,由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和个性情感的表达受到贬抑 。叙事性散文发展迅速,成为散文创作的主体,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现 。
(1)叙事性散文:50年代初,主要是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从主题和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一是朝鲜战争 。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叙事散文的突出创作表现为杂文的兴起和回忆录、史传文学的繁荣 。
A.杂文 。建国前,在国统区,杂文作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区,特别是建国后,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文艺政策却不允许和批判杂文写作 。在百花文学时期和60年代初,党的两次文艺政策调整,杂文两度有限度的复兴 。
B.回忆录、史传文学 。这类创作是统治者的历史性叙述 。如《红旗飘飘》 (2)抒情性散文的两次复兴
抒情性散文也称为“艺术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 。所以更具艺术价值 。由于建国后重视叙事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忽视个性抒情,因而,这类散文普遍受贬抑,只是在文艺政策松动时才出现 。
A.百花文学时期 。56年作协明确将散文小品和特写分开,承认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独立品格 。56年文艺界的一个好现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来 。相对宽松的精神环境促成了散文小品的复兴 。新老散文作家及其作品主要有:老舍的《养
花》、丰子恺的《南颖访问记》和《庐山面目》、秦牧的《社稷坛抒情》、杨朔的《香山红叶》、魏巍的《我的老师》、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等 。
B.60年代初,六十年代初大调整中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再反思,多样化局面的初露端倪,促成了艺术散文的再度复兴 。表现为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概念,形成了许多散文作家;散文风格形成,由早期简单抒情转向注意提升作品艺术水准;作品数量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