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散文怎么写?( 八 )


二、刘白羽和他的激情模式
1.生平和创作:(1916—),北京人,三十年代开始发表小说和散文,1938年赴延安,在华北抗日根据地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后到新华日报工作 。55年从
事文化领导工作,90年代任《人民文学》主编 。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早晨六点钟》、《火光在前》,报告文学和散文集《对和平宣誓》、《早晨的太阳》、《晨光集》、《踏着晨光前进的人们》、《红玛瑙集》等 。名篇有:《长江三日》、《日出》、《灯火》、《樱花漫记》等 。
以58年为界,前期从事叙事散文创作,写朝鲜战争和经济建设的通讯,配合形式 。58年,《日出》发表后转向抒情散文 。代表作品有《红玛瑙集》和《平明小札》 。
2.创作特征:
刘白羽的主要生活资源是四十年代的战争生涯,这种资源也成为他评价生活的标准 。在写作中常常将战争记忆与现实生活场景加以对照和融合 。作品注重激情式的宣泄 。
(1)充满了浓重的时代的战斗气息和恢弘的历史视角 。杨朔散文以精巧细腻著称,而刘白羽则以恢弘大气为长 。前者从生活琐事中截取,而后者则从宏大的历史特别是革命斗争史获取散文创作的情思 。这就不能不使他的散文和时代结合紧密 。《红玛瑙集》重在写作者重访延安时的心情、观感 。《长江三日》写惊涛骇浪比喻当时国际环境险恶 。
(2)昂扬壮美的理想,奔腾激越的情思 。这种审美风格是由其内容决定的 。刘白羽的散文多写大事件,表现出壮美、激越、雷霆之势 。
(3)散文叙述重视说理,以情写理,情理互现 。《长江三日》写在三峡中行驶,第一天诗人就从中领悟到这样的革命道理“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暗走向黎明 。”《秋窗偶记》“从向日葵的向阳而开,看到了青年人应有追求真理的凌云壮志 。
(4)结构上,擅长将现实和历史的镜头剪接交织起来 。借景抒怀,给人鼓舞 。
(5)语言绚烂峭拔,富于鼓动性 。充满战斗激情少柔情而富于力的美 。多用雷霆万钧、惊涛骇浪、豪迈等语言 。
(6)缺点:抒情缺少节制,豪情有余,蕴藉不足 。
三、秦牧和他的理性模式
1.生平和创作:(1919-1992)生于香港,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32年回国 。参加抗日救亡和大后方民主运动 。抗战胜利后在香港以职业写作为主,建
国后在广东工作,曾任广东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品:散文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集》,随笔《艺海拾贝》等 。
1956年发表《社稷坛抒情》是他散文的奠基之作,标志他由杂文转向散文创作的开始 。
新时期,散文集《长街灯语》《花蜜和蜂刺》《晴窗晨笔》《语林采英》《秋林红果》、长篇历史小说《愤怒的海》 。散文自选集《长河浪花集》代表散文的主要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