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咏范蠡泛舟西湖的古诗词 有关西施的诗词( 七 )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
译文:八月十日的晚上,月色哪里都很好 。不管是茅草屋檐还是市井楼阁,我当官的地方就像蓬莱岛 。凤咮堂的野生橘子树飘来香味,剑潭桥的荷花都老了 。八月十八日的潮水,的确壮观,天下一绝 。
鲲鹏击水,飞上云霄,武装部队,十万多人 。红旗和青色的盔甲忽明忽暗,黑沙和白色的海浪互相吞灭 。人生难得,聚少离多,此景此行,无法复制 。希望你再点上一支蜡烛,让考试官马上发榜 。
歌咏范蠡泛舟西湖的古诗词 有关西施的诗词

关于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白居易,辛弃疾的诗的风格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以“飘逸”二字难以概括其不同时期的风格 。出蜀前后,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明显;一入长安受到挫折,但他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后,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一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为悲壮 。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关于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刘熙载有一个总的概括:“杜樊川诗雄姿英发 。”(《艺概·诗概》)刘氏所谓的“雄姿英发”,是与李商隐诗“深情mián@⑴邈”的风格相比较而言的,意思是说,杜牧的诗在内容上多表现诗人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雄俊之气的宏放畅达与情感的宣泄激越,有一股豪迈俊爽之气 。这是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对杜牧诗的风格所作出的比较准确的评价 。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是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相对稳定的综合体 。在这个综合体中,始终有一个主调、主旋律,把握住了这个主调、主旋律,也就认识了一个诗人艺术风格的主体 。用“雄姿英发”来概括杜牧诗总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抓住了最主要的特点,这对杜牧的七律诗无疑也是适用的,它是我们认识杜牧七律诗艺术风格的基础 。但是,同一个诗人所写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其风格也会在总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呈现出某种个性差异,这正是诗人在艺术上臻于成熟的标志 。杜牧的七律诗,就是以“雄姿英发”的总风格为基调而有时又别具一种特点 。
刘克庄云:“牧于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 。”(《后村诗话》)杨慎也说:“(杜牧)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 。”(《升庵诗话》)所谓“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常格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殖隼吹挠牍盘迨?心持窒嗨频暮厘葱刍氲囊饩场M圃?罴衣壑迹?颐强梢哉庋?爬ǘ拍疗呗墒?囊帐醴绺瘢阂孕圩擞⒎⑽?钪饕?奶卣鳎?惺痹诼商逯杏止首鬓志浠虺鲆怨乓猓?硐殖鲆恢志⒅本?汀⑵??【俚钠?疲?佣??銮苛诵刍牒厘吹囊饩场H纭短庑?菘??滤?螅?笙峦鹣??邢?尤恕罚?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人登临览胜,托物抒怀,气含广宇,思接千载 。首联由眼前景物兴起六朝兴亡之感,言昔日的衣冠文物,尽成荒草,唯有淡天闲云,今古所同,笔力贯注,大有包举宇内,含盖千古之势 。颔颈两联写宛溪一带的山色水声、飞鸟居人、深秋帘幕、落日楼台,一幅壮阔的山川风物秋景图,如现目前 。尾联抒登阁遥望五湖所产生的思慕古人的豪情,表现了对功成名就后泛舟太湖的英雄人物范蠡的向往 。全诗情景交融,气魄壮伟,沉雄劲健而不失于木质枯直,有韵致而不流于柔弱无力 。薛雪《一瓢诗话》说:“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颇多,……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而已哉 。”其实,这首诗不仅直造老杜门墙,而且登堂入室,得其真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