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标准|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准出炉?

中产阶级标准(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准出炉?)
几天前的一个上午,我如往常一样掐着表挤上了早高峰的地铁,在如同沙丁鱼罐头的车厢内,我小心翼翼地将那个作为时尚编辑用来装点门面的包护在胸前,然后如常点开微信开始回复消息,一个被我常年设置为消息免打扰的名为“X大北京校友会”的群吸引了我的注意 。原因无他,最新的一条消息是一篇文章,标题很唬人,《中国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准出炉》 。
老实说,当时我很犹豫要不要点进去看,甚至盯着手机屏幕出了神,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 。
中产阶级标准|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准出炉?



中产?这个词可以说是熟悉又陌生,这是一个很抽象的词,抽象到连经济学家们吵了很多年都没能给它下个定义,有的人说要看年收入,有的人说要看净资产,有的人说要看马斯洛需求层次,而目前不同标准差距又非常大 。
但我们又我们似乎模糊地通过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和公众号文章对中产阶级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了了解,但这些了解却是一个个物质化的标签符号 。
无论是上个月霸屏热搜的《三十而已》,还是两周前刷屏朋友圈的《钢琴只能排最后?中产孩子兴趣班鄙视链》,这些内容都满足了大众对中产阶级的窥私欲 。
中产阶级标准|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准出炉?



作为一个有着体面工作的时尚编辑,我自诩生活过得还不错,拎着上万的包,用着中产标配的戴森吹风机,床头摆放着智能助眠灯和香薰石,在护肤品和化妆品上更是舍得下血本,日常去公司对面的星巴克买咖啡 。虽然我达不到富裕但和贫困也应该不沾边,所以我大概率可以算得上中产吧?
但我很清楚这些都是表象,身处的地铁暴露了我的处境;我的包需要小心翼翼地护着,因为每天早上我挤地铁上班;我的高跟鞋需要贴胶,因为小牛皮鞋底经不起摩擦;我的戴森吹风机生怕不用落灰,因为它是用信用卡分期买的;我买口红通常只会在几种心动颜色中挑选一支买,因为口红的保质期不长;我点星巴克会点百思特网加了两份Short的满冰Grande,因为这样会比直接点冰美式便宜八块钱 。
当一件事很模糊时还能自我欺骗,当它被解剖开血淋淋摆在面前那就又不一样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准》这个标题很玄乎,它将这种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 。
再进一步讲,十大标准万一我一条也没达标到岂不是很尴尬?
中产阶级标准|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准出炉?



再三犹豫,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及本着对美好生活追求以及自我审视的心态下我还是点了进去 。
屏息凝神,老实说当年查高考成绩我都没那么紧张,毕竟考完我就给自己估了分,但对自己是不是属于中产这件事我一直处于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的状态,我潜意识去避开这些所谓的标准,然后用那些带有价值符号的东西来装点自己 。
挺长的一篇文章我只用了不到三分钟就看完了,如果十大标准是成为中产的充分条件,我大概能满足两个,如果成为中产的必要条件是这十大标准,那我为自己企图将自己划分成中产感到抱歉 。按照这个标准,我大概属于伪中产的无产者 。
然而,10W+的阅读,几千的在看,以及底下网友们如火如荼的讨论都赤裸裸证明了“中产阶级标准”这个概念有多么火 。
中产阶级标准|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准出炉?




有人说中产是个伪概念,也有人说中产就是有了点小钱,觉得要必要和下等人进行区分了,所以制造出了各种规矩各种玩法来骗人骗己 。
无论是不是骗人,要达到中产的“有点小钱”就相当不容易,这里又回到那个问题:中产的划分标准究竟是什么?
我们来看几组标准:
国家统计局则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5万-42万元人民币之间 。
麦肯锡全球研究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是那些年收入在9万到3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 。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茫然——这标准是不是太低了一点......按照这个标准,全国70%的人都能算中产 。
中产阶级标准|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准出炉?



但是,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2019新中产白皮书》中,却认为只有家庭年收入要达到20-100万、家庭年净收入在10-50万之间、可投资资产在20-500万、家庭净资产在100-2000万,以上四条至少满足一条才能算中产 。
这与去年《中国各阶层收入统计表》中年均收入超过18万的脱贫门槛基本一致,而这个数字对应月薪是1万5,全国大约只有12%的人达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