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诗词 古文遂初堂记归有光全文翻译

《遂初堂记》原文:
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扁赐之,在今无锡九龙山之下 。公十四世孙质,字叔野,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扁,以书来求余记之 。
按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 。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夙好,为桓温所讥 。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 。昔伊尹、傅说、吕望之徒,起于胥靡耕钓,以辅相商、周之主,终其身无复隐处之思 。古之志得道行者,固如此也 。惟召公告老,而周公留之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 。”当时君臣之际可知矣 。后之君子,非复昔人之遭会,而义不容于不仕 。及其已至贵显,或未必尽其用,而势不能以遽去 。然其中之所谓介然者,终不肯随世俗而移易,虽三公之位,万钟之禄,固其心不能一日安也 。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 。当宋皇祐、治平之时,欧阳公位登两府,际遇不为不隆矣,今读其《思颍》之诗,《归田》之录,而知公之不安其位也 。况南渡之后,虽孝宗之英毅,光宗之总揽,远不能望盛宋之治,而崇陵末年,疾病恍惚,宫闱戚畹,干预朝政,时事有不可胜道者矣 。虽然,二公之言已行于朝廷,当世之人主不可谓不知之,而终不能默默以自安 。盖君子之志如此 。
公殁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修复其旧,遗构宛然 。无锡,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过之者登其堂,犹或能想见公之仪刑 。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概于中也已 。
译文(供参考):
南宋诗人尤袤(谥号“文简”)曾经很喜爱东晋孙绰写的《遂初赋》,就用“遂初”给书斋命名,宋光宗赵惇(死后葬在永崇陵)书写匾额相赐,在今无锡九龙山下 。孙兴公(孙绰)的十四世孙质,字叔野,寻找遂初堂遗址而没有人知道在哪里,按照自己的猜测应当在九龙山的南面,于是新建了书堂,仍以“遂初”为匾额,写信来求我作记(文体) 。
依据孙绰曾隐居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的志向,所以才作此赋 。然而他后来经历的尘世,违背了他夙愿喜好,被恒温讥讽 。尤袤三朝为官,身受皇帝的知遇之恩,到老也不让离开朝廷,就以“遂初赋”为比照,感觉有很多不能相比之处 。古时候的伊尹(商代名相)、傅说(商代名相)、姜子牙一类人,出身于一无所有的农人、钓鱼人,来辅佐商、周的君主,终其一生没有生发过隐居的念头 。古代那些志向得到满足、理想得到实现的人,原本就如此 。只有周朝的召公姬奭告老还乡时,周公挽留他说:“你睿智地辅佐大王,正是顺应了这个天命,只有文王有德,很好地继承了不分疆土的关爱 。”当时的君臣关系可以想见了 。后来的君子,再没有古人那样的际遇,而道义上不能动不动辞职不干 。到他已经成为贵显了,可能并没有才尽其用,而形势又不能马上离去 。然而其中的所谓坚定不移的人,到头不肯随着世俗而改变,虽然高居三公之位,万钟之禄,而他的心一天也不能安稳 。他们远大的志向,只能时常表现在言语文字里,有的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当宋皇祐、治平年间,欧阳修登上了两府的官位,际遇不能说不好了,现在再读他的《思颍》诗,《归田》录,就知道他不安于这些官位的真实思想 。况且南渡(建立南宋)之后,虽然有孝宗的英毅,光宗的总揽全局,都远不能与盛宋之治时期可比,而光宗末年,疾病恍惚,后宫戚党,都来干预朝政,当时的这些事说不完了 。虽然,尤袤等人的观点已在朝廷被熟知,皇帝不能说不知道,然而总不能因此而默默自安吧 。君子之志就是这样的 。
尤袤去世至今四百年,而民间能够恢复遂初堂的旧貌,宛然还是老样子 。无锡,是南方的士大夫们入都的通道,经过的人进入遂初堂,还可以想见他当年的典范遗貌 。而读了我这些文字,他们也不能在内心没有感慨吧 。
伟大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归有光 (1506~1571年 ) 。明代散文家 。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 。江苏昆山人 。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 。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 。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