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十八巷诗词 宣城的9街18巷指的是哪些( 四 )


孝义巷:今民生路大唐开发商大楼东 , 耶稣堂北边巷道 。现有巷无名 , 此巷内原有旅社 , 是徽州商人来此三人合营的旅社 , 名“三友旅社” 。因地处幽静的孝义巷 , 距水路很近 , 再加上服务优质 , 对北乡水上旅客尤为看重 , 故俗称三友巷 , 在民间广为传诵 。
王家巷:原“人民电影院”前的巷道 , 现已在大唐开发部办公地前的巷道 。也是有巷无名 。抗战胜利初 , 国民党驻军和县社会服务处募资建“同乐剧场” , 1951年宣城行署在原地改建“人民电影院” , 在文革后电影业曾达巅峰阶段 , 此巷人流日夜川流不息 。“电视”出现后 , 电影业日趋直下 , 后又改为“东方旱冰场” 。直至被大唐开发改造成房产商品 。
槐树巷:原“人民电影院”后的巷道 , 是坐落在原城墙遗址上巷道 , 现此巷东段被毁 , 水门(槐树巷66号处)至槐树巷49号西段 , 仍存在180步长的城墙遗址 , 经我和原《宣城广播电视报》采访人员游庆文的共同努力 , 有关部门已明确表态不再挖拆 , 故是宣城城墙不可多得的遗址所在 。
宣城抗战胜利之年的一次灯会 , 我在槐树巷口附近的一家商铺的水柜台上亲眼目睹了双桥地方组织的一次盛大灯会进城献演的实况:这次灯会的队伍大约有十余里长 , 据说灯头已到东门济川桥 , 而灯尾尚在双桥集镇未动 , 走在最前面是“牌灯”因是夜晚不好举旗 , 通过牌灯的展示 , 可以标明灯会的举办单位是谁 , 而其后小的牌灯不计其数 。这次灯会的路线是由济川桥进城 , 沿阳德街经十字街转迎恩街 , 因此两街是宣城商铺林立的主要街道 , 店家特多 , 灯会所到之处 , 都是香案迎接 , 鞭爆齐鸣 , 锣鼓喧天 , 热闹非凡 。而观灯的人更是万人空巷 , 齐聚灯会现场 , 那真是全城轰动 , 人山人海 , 不过为之 , 历时到深夜仍听到远逝的锣鼓声 。这次灯会有全是英俊小伙玩的云灯 , 每人手拿着两个云灯 , 主要是打斗翻滚摆字为主 , 如《天下太平》等 。有全是妙龄少女 , 个个装扮貌似天仙 , 肩挑花篮灯 , 在民乐的伴奏下 , 边走边唱民间小调 , 边窜花表演 , 不仅花篮制作精美 , 而肩担头上还有荷花灯相配 。有河蚌相争灯 , 饰演蚌精的都是美丽女子 , 身着红兜兜 , 粉红裤 , 披绿色蚌壳衣 , 老渔翁大都为丑角表演 , 头戴翻边草帽 , 腰系白围裙 , 手拿渔网 , 其动作既滑稽 , 又可笑 , 很受青年人爱好 。还有跑旱船 , 打莲枪 , 八仙过海 , 老驮少 , 麒麟送子 , 此灯大都被接上门表演 , 以示添人进口 , 有赤博上阵的飞钢钗 , 甚是惊险无比 , 一抛可入云天 , 由于玩的人技术熟练 , 从未伤及他人 , 然以上各式灯展 , 均有多个群体竞相演出 。整个灯会压阵的除有舞狮数只外 , 尚有五条龙灯 , 舞龙的人个个是赤膊上阵 , 身上缠绕着燃放的鞭炮 , 舞盘龙 , 地滚龙 , 游龙 。使观灯之人激情达到高潮 。所有的灯具都有专人负责添蜡烛跟随 , 不玩黑灯 。而维持秩序的人都是手拿竹篾片在旁边守护 , 让玩的人尽兴 , 看的人高兴 。
朱衣巷:今巷道已拆除一半 , 原巷道走向是自迎恩街向东再转向南到阳德街 。现只有北至南的一条直道了 , 现以经营竹器著名 。已改为朱衣路称号 。原巷内1951年由刘永泰等合股建的“大华戏院” , 后改名“宛陵剧场” 。那时50年代戏园子看戏 , 前排就坐的大都是税务局的亲友 , 因每场戏票都要到税务所加盖验票章 , 最后排都是维持场内安全特设派出所的专座 。观众根据需要有茶水侍候 , 待戏即将结束时 , 还有热毛巾的服务 。其热毛巾是从进场的地方 , 专人准确的抛到台前 , 而台前的人又稳当的接住 , 那种毛巾把子在空中来回飞舞 , 从未发生过砸到观众的情况 , 真可谓是绝活 , 现在是见不到的了 。而戏剧在演出前 , 都有开台锣鼓三遍 , 俗称打闹台 。如是折子戏 , 都是文武搭配 , 名角压阵 。要是整本戏 , 前半场大都是二流演员上台 , 下半场名角出演 。尤其是武旦要盛夏能演穆桂英挂帅 , 严冬可饰盘丝洞中的蜘蛛精 , 才是真正的功夫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