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领悟生活的诗词 感悟人生哲理的诗句( 九 )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 。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 。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 。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 。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 。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 。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 。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 。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 。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 。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 。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 。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 。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
在一般的语言中 。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 。《旧唐书 。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 。如《战国策 。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 。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 。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 。"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 。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 。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 。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
第一,谐音类 。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 面霜|好用的面霜公认最好用学生党,口碑最好十大面霜排行榜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
-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说的真好)
- 好的人生,都需要这几样配置(深度好文)
- 经典故事:猴子的欲望(深刻)
- 结婚|结婚三金日常生活佩戴吗
- 爱情|男生把车给女生开意味着什么
- 男生|男生会帮异性朋友拿包吗
- 生根粉|生根粉和多菌灵可以一起浇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