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茶诗词 查询苏东坡有关茶的诗词( 三 )


苏东坡经典诗词【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词人贬官黄州,闲暇无事,便以悠闲的心境去对待周围的景物 。他柱杖漫步村舍古城,虽然景致荒凉,周围都是“乱蝉衰草”,但是,词人依然能发现“林断山明竹隐墙”的别致景色,仰视则是“翻空白鸟”,生机勃勃;俯看则是“照水红蕖”,馨香灿烂 。画面色彩相宜,动静相配,再加上雨后清新的空气,词人怡然自得其中 。结句化用唐诗,表现自己从自然景色中所获得的愉悦 。

【少年游】(润州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
这首词写别后思念 。首先回忆起来的是“去年相送” 。那送别之际,雨雪霏霏 。而今冬去春尽,离人犹不见回家 。思念之时,只能饮酒解愁,对明月、双燕而自我怜惜 。这么一首抒写别离情思的词作,苏轼写得也与众不同,读起来感觉到爽快利落,朗朗上口 。与他人之牵肠挂肚、肝肠寸断之作明显不一样 。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写的不过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然而,词人是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不堪,可以想见他们通身湿透、急匆匆寻找避雨处所的“狼狈”相 。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 。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对待 。仕途与人生旅途中也免不了有坎坎坷坷,有了这种坦然的态度就能安之若素 。词人“谁怕”之反诘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宣言,决不是故作姿态,那是词人奉行的人生准则且落实于行动 。谪居黄州期间,词人不断地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可爱之处 。词人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并描述自己此时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说:“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寓居定慧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直到晚年再遭重大打击,谪居岭南、海南,诗人还是乐观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 。”(《惠州一绝》)“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定风波》表面上是写词人对待风雨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词人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放达 。词人被贬期间,形同罪犯,而他却能把失意置之度外,寄希望于未来:“山头斜照却相迎” 。“春风”吹面,既吹醒了酒意,又吹散了风雨,“山头斜照”再次露出笑脸 。自然界如此,人生旅途何尝不是这样?只要坦然相对,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难关 。词人所期望的未来果然出现在现实之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些挫折坎坷都算不了什么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情绪,解脱苦闷,充分表现出豪爽开朗的性格 。这样的词在苏轼以前是没有谁能写得出来的 。
苏东坡关于酒的诗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 。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 。词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在苏轼心中回响 。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 。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 。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