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勤奋读书的诗词 关于勤奋读书的诗句( 四 )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
译文: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
2、张曜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 。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 。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 。
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 。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 。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 。
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 。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 。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 。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
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 。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 。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 。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 。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
3、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 。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欧阳修就这样在母亲的教导下在地上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终于学有所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
4、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
- 为什么要多读书,这10句话就是最好的回答
- 人生最后悔的两件事:读书时偷懒,赚钱时矫情
- 新年最好的活法:迷茫时读书,忙碌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 新年最该坚持的三件事:多读书,勤运动,早睡觉
- 读书不必破万卷
- 曾国藩:读书要慢,行事要拙,做人要诚
- 君子之交 重在交心
- 聪明人的生活方式:读书、存钱、享受独处
-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随笔怎么写?
- 读书会主持稿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