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鉴赏古代诗词 初中古诗词鉴赏急( 七 )


三、掌握一些诗词的基础知识,提高赏析能力
1.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 。(2)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菊――隐逸、高洁、脱俗,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
2.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年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 。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高初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关键在于平时积累 。以课前3分钟为主阵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在“说、读、听、写”训练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也渐渐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有了长进 。因为多“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说”给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听”让学生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可以说,每日一诗,每天进行这样的训练会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
总之,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只是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基础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相信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引导作用 。
求20首古诗词鉴赏1、《扬子江》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
分类标签:励志诗 爱国诗
作品赏析:
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 。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 。景炎元年(1276),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诗述志 。景炎三年(1278),他因兵败被俘,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终以不屈被害 。
2、《绝句》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分类标签:励志诗 爱国诗
【注释】:
[1]这两句说:(一个人要奋发有为,)活着应当是人中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 。
[2]思:追思,怀念 。项羽:即楚霸王 。秦朝末年他率领民众起义,曾摧毁秦朝主力军 。秦亡后他和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在乌江自刎 。
[3]江东:指江南沿海一带 。项羽原是跟随叔父项梁在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起义的 。自刎前表示没颜面再见江东父老 。这两句说:到今天我们特别怀念项羽,因为他死得悲壮,不肯回江东,屈辱偷生 。
【简析】:
这首诗赞美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 。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悲壮,做鬼中的英雄 。今天的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因崇敬他当年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回江东的英雄气概。
3、《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