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豆蔻年华的古诗词 有哪些描写女子豆蔻年华的绝美诗句

豆蔻之年,这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呢 。豆蔻原来比喻嫩芽,关键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 。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的年龄时段 。
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 。后世使用“豆蔻年华”一语形容少女,虽然不拘泥于杜牧所说的“十三余”这个具体年岁,但也有个大致的限度 。
杜甫有首诗形容少女豆蔻年华的?《赠别》(其一)
原文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注释
(1)娉娉(ping乒):形容美好的容貌 。袅袅:形容体态柔美 。
(2)豆蔻(kou扣):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开花,果实有香味,可入药 。梢头:豆蔻枝的末端,较娇嫩 。二月初:豆蔻含苞未放,古代常用来比喻未成年的女子,称十四岁的女子为豆蔻年华 。
(3)十里扬州路:唐代扬州十分繁华,街道为“九里三十步” 。这里不过举其成数 。张祜的《纵游淮南》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
(4)珠帘:华美的帘子 。这两句说,十里长街,珠帘卷起,所见的女子,都不及所要赠诗的那人美丽 。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此诗意境画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一首写别离的诗 。第一句便写出了一股深厚的离情,人因情浓才不舍分离,因此此诗的基调是伤感 。因诗人难舍诗中女子,所以在笔下对她尽心描写,用心声写出她的美丽 。先就豆蔻花外形上众蕊同心的特色想到了它的象征意义“连理”,因此“离人惟有泪,芳香岂无情”,这芬芳的豆蔻花应该为那一对离别的恋人去分担愁苦了 。这种笔法只属联想,只是由花及人,同杜牧的以花喻人完全不同 。杜牧以前的诗人如梁简文帝就花写花,恐怕还只是文思不够开阔的原因,而杜牧以后的诗人依然很少有将豆蔻喻作少女的,恐怕是被杜牧的这首《赠别》诗给震慑住了,故或者就此搁笔,或者转移角度,另求突破 。

可以说样说,古今诗作中把豆蔻的形象描绘得最美的,大概便是非杜牧这首《赠别》莫属了 。那么,杜牧将豆蔻花喻作少女,究竟给人以什么美感呢?本人认为,首先是色彩的鲜亮明艳,能给人以清纯可爱之感 。豆蔻花有浅黄、浅红两大类,只是淡淡的色晕,并非为大紫大红炫人眼目的光芒 。如此清嫩淡雅的花色,似乎应该同少女相联系才和谐,而大紫大红却是妇人衣饰的特色 。因此当读者念到“豆蔻梢头二月初”时,马上就会联想到那肤色白皙、双眸清亮的少女形象来 。其次是形态的纤细柔曼,尤给人以聘婷袅娜之感 。豆蔻花的花成穗状,嫩叶卷之而生,叶渐展,花渐出,花生叶间,颤颤悠悠,用来形容少女的轻柔苗条的身姿十分适宜 。诗人用“娉娉袅袅”四字写少女之美,真让读者联想到诗人笔下的豆蔻花大约是这位少女的化身吧 。这首诗让人读罢,在艺术是最成功的地方是塑造了一位美丽多姿的少女形象,尤其是将她比作春光明媚的二月时初萌的豆蔻花蕾,让人在伤感当中也难忘惊人的美丽,这样在诗人笔下,美就远远比离愁更加令人难忘 。
古诗里一词"豆蔻年华"通常是用来比喻什么人1、古诗里一词"豆蔻年华"通常是用来比喻体态轻盈的美丽少女;
2、“豆蔻年华”一词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 。后世使用“豆蔻年华”一语形容少女,已不拘泥于杜牧所说的“十三余”这个具体的年岁 。
形容人年纪轻轻就白头发的诗句(一)
未至而立霜侵鬓,
青春对雪有所思 。
几分心事扰前路,
几重崎岖少年时 。
(二)
一夜秋风秋叶落,
两处秋霜明镜悲 。
豆蔻年华轻狂在,
何妨秋月白发催 。
关于描写“山清水秀”的古诗句1、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