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忠心耿耿的诗词 表现辛弃疾忠心耿耿的诗句

西江月 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 , 要愁那得功夫 。
近来始觉古人书 , 信着全无是处 。
昨夜松边醉倒 , 问松我醉如何?
只疑松动要来扶 , 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杰出代表 。他的一生 , 充满着英雄行为和传奇色彩 , 闪耀着英雄主义的光芒 。与他同时代的人 , 就认识到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 , 说他如“青兕”、如“真虎”、是“前身诸葛” 。辛弃疾是一个“余事作诗人”的人 , 他自己在词中常感慨陈说: “少年横槊 , 气凭陵 , 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 , “说剑论诗余事 , 醉舞狂歌欲倒 , 老子颇堪哀”(《水调歌头》) 。因此 , 纯以词人论辛弃疾 , 就不足以知辛弃疾 。词如其人 , 辛弃疾是一个“名德冠朝绅”、“安边有成略”的英雄人物 。他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 , 使词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他的词 , 震响着时代的风雷之音 。王士祯《倚声集序》说他的词既不同于“文人之词” , 也不同于“词人之词” , 而是一种“英雄之词” , 可谓有得之见 。
辛词现存六百余首 , 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是稼轩豪放词风的主脉 , 同时也有不少意兴玲珑的闲适之作和词调婉转的柔媚之作 , 显示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这首《西江月·遣兴》是整部《稼轩集》中最为出奇的一首 , 不论用语还是立意 , 均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 。
这首词常被误冠以“颓废”的标签 , 消隐在历代传统品词家的视野中 。实际上能有多少人体会到了辛弃疾那颗敏感的词心呢?
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入南宋朝廷 , 正式踏入南宋仕途 , 开始了在偏安朝廷的宦海沉浮 , 其间曾三次被劾去职 , 仅两次退隐山林就达十八年之久 。但泉林之趣并没有掩盖了他的报国之心 , 朝廷一有起用的任命 , 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欣然前往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是一种悲壮;不知其可与不可而为之 , 却是一种深刻的孤独 。一次又一次的幻想 , 一次又一次的破灭 , 留给词人的只是那无边无际的孤独 。

【形容忠心耿耿的诗词 表现辛弃疾忠心耿耿的诗句】

但是 , 孤独者都是思想者 。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 , 他的思想是自由的 , 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 。于是 , 庆元年间闲居瓢泉时 , 这位旷世英雄写下了这首孤独醉客之词 。
“醉里且贪欢笑 , 要愁那得工夫 。”开篇便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酒气 。敢于在词作里直言“醉里且贪欢笑” , 确实惊世骇俗 , 即使是对一个退居山林、留恋诗酒的“前官员”而言 , 也有不纾国难、言行颓废之嫌 。但一个“且”字是这两句的词眼 。从字意来讲 , “且”在这里既可解作“暂且” , 也可解作“姑且” , 无论哪种解法 , 均表露了作者此刻的心理活动 。所谓的“欢笑” , 并不是真正的快意风流 , 而只能是酒醉麻木中的暂时逃避 , 一旦酒醒后 , 那黑压压的现实又将怎样刺痛辛弃疾那颗忧时伤世的心?这使我们想起他的《鹧鸪天·游鹅湖、病起作》里最后两句:“醉中只恨欢娱少 , 无奈明朝酒醒何” , 这应该是“醉里且贪欢笑”的最好注释 。“要愁那得工夫” , 实际上也是正话反说 。词人的一生 , 真可谓愁苦的一生 。他的那首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更是千古写愁名篇:“少年不识愁滋味 , 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 ,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 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要愁那得工夫” , 正是“欲说还休”的婉转表达 。

“近来始觉古人书 , 信着全无是处 。”这句话看似和孟子所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意思 , 其实相去甚远 。孟子的意思是说啊 , 这书上东西不能完全相信 , 更不能所有的东西都奉若神明 , 一切照搬 , 那就读死了 。而辛弃疾的意思是 , 古书上的那些至理名言现在在这个南宋小朝廷里行不通了 。因此信它无用了 。辛弃疾自二十二岁起兵抗金以来 , 夙夜为国事奔波 , 按“事君能致其身”的古训 , 尽一个大宋子民的职责 , 向皇帝上《美芹十论》 , 又向当政者献《九议》 , 自己也曾在词中说过“万钟于我何有 , 不负古人书” , 可为什么被一贬再贬 , 投闲置散近二十年?看来不是社会出了问题 , 就是“古人书”出了问题 。而后者是虚 , 前者是实 。词人借醉酒的掩饰 , 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做了一次深刻的 , 同时 , 也对现实做了一次辛辣的反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