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诗词真迹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书法( 四 )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前期,周恩来的书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同历代书家多至中晚期的方达到艺术高峰相合 。因为真正的书法家是要一定的年岁、阅历和内涵的,这与音乐、文学不同 。这段时期留下的墨迹相对较多,有题词、诗文、信札等 。领袖的题词首先是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但如果书法效果好,对读者来说,在感到赏心悦目的同时,更会受到极大的鼓舞 。这是一般的书家作品所不能及的 。如1939年3月,周恩来题写的“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极好地鼓舞了浙江人民的抗日斗志 。此幅题字字字顾盼呼应,虽笔断而意连,点画沉着,笔力精绝 。这一时期的周恩来书法已经形成自己藏而不露、雄俊伟茂的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是1941年1月为皖南事变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我们在惊叹周恩来文采斐然的同时,更看到了他痛恨国民党“同室操戈”的激愤心情 。书为心画,在特定的环境下,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必将融入于其作品中 。如颜真卿的《祭侄稿》,岳飞的《满江红》就体现了他们的悲怆和愤慨 。这幅字的用笔是艰涩的,结字是险绝的,章法之破规除习的,以及书者的悲壮之情均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的体现 。
毛泽东最后一首诗词是真是假《诉衷情》,不是真的 。
《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 。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
所谓毛泽东晚年填的一阕词《诉衷情(父母忠贞为国酬)》 。现在它已经被许多鉴赏毛泽东诗词的册子所收录 。实际上,它根本不是毛泽东的作品 。这只要仔细研究这首词初始版本所持依据就可以明白 。这首词最早见之于1986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毛泽东故事》 。
作者舒群在书中讲到引录这首词的依据时说得很清楚:它是得之于传闻,“无法查对核实”的 。后来,一位与舒群熟识的同志写了一篇书评,明确指出:“舒群同志在这篇小说里,引用了当时流行的误认为是毛泽东的一首词:'父母忠贞为国酬……(笔者略)' 。
毛泽东同志的晚年确实写过一些诗词,但上引的这一首却已证实完完全全不是出自他的手笔 。”这么多年来,没有任何根据可以确认毛泽东写过这首词 。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陈晋曾经肯定地指出:“该词已经证实并非出自毛泽东的手笔 。”
周恩来诗词真迹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书法

扩展资料:
“文化大革命”后期,国内曾广为流传一首署名“毛泽东”作的《诉衷情》词:“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后辈,恐将夙愿,付诸东流!”
这首传抄词的时间大约在1976年清明节前后,标明词作的时间是“1974年12月26日”,题目是“给总理”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上流传的其他多首“毛主席诗词”不同的是,这首词的真正作者,至今仍无从知晓 。
从该词的形式上看,它或许称不上是一首“规范”作品;而从该词的内容上看,它却相当准确且出人意料地揭示了处于晚年最后时光的毛泽东的真实心态(包括“文革”情结) 。
应该说,该词作者即便不是毛泽东本人,也不应是远离政治高层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位作者所冒的巨大政治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
参考资料:中新网-毛泽东的执政忧患意识:五个未了“情结”
参考资料:人民网-试论研究毛泽东诗词版本的意义
关于毛泽东的诗词《咏梅》《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 。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 。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 。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 。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 。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