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图片 古诗思维导图鉴赏

诗歌形象:
【人物形象】方法:性格+身份+情感

  1. 傲视权贵傲岸不羁
  2.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3.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4.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5. 友人诀别,思念故乡
  6. 献身边疆,反对征伐
【事物形象】方法:形象+手法+意义;找到人和物的契合点
  1. 言志
  2. 言情
【景物形象】方法:绘景+气氛+情感
  1. 宏阔:雄浑壮阔、辽阔高远
  2. 细腻:清丽明快、唯美静谧、幽静空寂
  3. 热闹:喧闹繁华、
  4. 清冷:荒凉冷寂、寥落萧条
鉴赏语言
【风格】方法:特色+情感艺效
  1. 朴实平淡
  2. 清新明丽
  3. 华美绚丽
  4. 委婉含蓄
  5. 雄浑壮阔
  6. 风趣幽默
【炼字】方法:解释字义+情景艺效
  1. 比较鉴赏
  2. 找出并鉴赏
  3. 直接鉴赏
艺术鉴赏
【表达方式】
  1. 记叙
  2. 描写
  3. 议论
  4.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双关、互文
【表现手法】
  1.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2. 虚实相生:想象之境,已逝之境
  3. 衬托:正衬,反衬
  4. 以小见大
【结构形式】
  1. 照应
  2. 抑扬

古诗要有图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主题词:宋词
体裁:词
年代:南宋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以恢复为志 。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注释】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绕西 。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
西江月:词牌名 。
见:同:现 。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
【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 。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 。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 。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 。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