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历史|从齐国在历史上的五次辉煌说起( 二 )



影视中稷下学宫的辩论盛况
此外,齐宣王时期还把稷下学宫发展到了顶峰,创造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学术盛世,最终使得“齐国大治” 。
由此可见,齐国在历史上辉煌的次数并不少,不过这中间却有一个很明显的分水岭,即田氏代齐 。
齐国不战而降 。公元前386年,齐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和新兴的封建地主势力的较量中,以田氏为代表的新兴地主取得了胜利,继而田和成为了齐国君主,姜齐的政权灭亡了 。
正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齐康公卒,绝无后,奉邑皆入田氏 。
这在齐国的历史上是一次政权上的实质性交替,虽然田氏依然沿用“齐”的国号,虽然在国家形式上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在本质上已经完全不同了,田氏代齐完成以前,三家分晋已经结束,但这两个颇为相似的历史事件,在形式上也是迥然不同的 。
齐国历史|从齐国在历史上的五次辉煌说起

齐国故城
田齐的政权传承了一百多年,到了公元前284年时在齐湣王统治时期,齐国出现了一次濒临灭亡的危机,即韩、赵、魏、燕、秦五国联合攻齐,结果齐湣王被杀,燕国在乐毅的带领下攻入齐国都城临淄,并且乘胜追击,一举攻下齐地七十余城 。
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城池的齐国并没有因此灭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迎襄王于莒,入临淄,齐故地尽复属齐,说的是齐将田单依靠即墨军民打败了燕军,到莒迎接齐襄王回到临淄,齐国大片领土又被光复了 。
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是齐国的最后一任国君,他在位的时间并不短,不过在位期间却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政绩,如果非要找的话,也是有的,比如说他加快了秦国百思特网完成大一统的步伐 。
齐国历史|从齐国在历史上的五次辉煌说起

影视中的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人东征齐国,而齐王建“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最终导致了“秦虏王建,迁之共,遂灭齐为郡”的结局,自此齐国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齐国沉浮数百年,究竟何以能兴,又因何灭亡呢,笔者接着论述 。
齐国何以能兴?虽然齐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是各个辉煌时期的兴盛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原因,并且带有鲜明的传承性,笔者认为其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君贤臣能 。
上文我们已经例数了齐国在历史上的五次辉煌时期,贤君能臣是这五次辉煌时期的都曾出现的政治局面,可知,明君和贤臣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明君却是极为关键的,一般说来,明君是贤臣出现的基础,有了英主才能有良臣,不然臣子在优秀,遇见了一个昏君那也是开启不了这个局面的 。
比如说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太公投奔周之前,就曾“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意思是姜太公曾为商纣王做事,但商纣无道,太公就离开了,之后路四处游说列国诸侯,但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周西伯 。
因时变革 。
姜太公被分封到齐国之后,就立即着手进行了变革,当时摄政的周公,还对姜太公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称赞,《史记》记载: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而姜太公的改革正是因其俗,简其礼,这算是齐国历史上第一次颇有成效的改革 。
齐国历史|从齐国在历史上的五次辉煌说起

影视中的齐桓公与管仲
齐国的第二次改革是在齐桓公任用管仲推行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全方位的改革,《国语齐语》记载: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很显然这是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改革 。
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改革管理选拔制度,通过乡选、官选、君选三个环节选拔官吏,并且要求做到“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并且规定了对初选的人员,必须到其所在乡里进行考察,即“遇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 。
此外,齐桓公时期还改革了税制,打破了“力役税”,而实施根据不同的土地等级和物产而征税,并且改革了关税,实施“关市几而不征”,还鼓励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最终使得齐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
齐国的第三次改革是齐威王时期进行的吏治改革,齐威王即位后,面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情况,为强大齐国,他以吏治为出发点,派臣子深入乡里,获取实情,然后实施重奖严惩,最有名的就是奖励了即墨大夫,而烹杀了阿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