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古诗词 赞美红薯的诗词( 三 )


红薯古诗词 赞美红薯的诗词

描写红薯的古诗句《和陶酬刘柴桑》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不思马少游 。
旧年果腹不愿谈,
今日倒成席上餐.
人情颠倒他不颠,
自有真情在心间.
羞为王侯桌上宴,
乐充粗粮济民难.
若是身价早些贵,
今生不怨埋沙碱.
关于地瓜的古诗1、夏畦冒雨种地瓜,秋天霜冷枯根芽 。——《海边耕》清代:洪繻
译文:夏天冒雨种地瓜,秋天的霜把芽都冻死了 。
2、藷蓣登场共有年,栗薪无用架中田 。——《咏地瓜其一》清代:徐宗勉
译文:地瓜在这一年登场了,木柴因为没有用而架在田里 。
3、世间多少奇珍果,无补饔飧也自惭 。——《咏地瓜其三》清代:黄化鲤
译文:世间多少奇珍异果在地瓜面前自惭,无论是当做早饭还是晚饭 。
红薯古诗词 赞美红薯的诗词

4、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和陶酬刘柴桑》宋代:苏轼
译文:红薯与紫芋的芽墙在围墙的四周 。山药和紫芽开花时放出类似幽兰的香气,夏天开放不与秋菊争霜 。
5、自从海外传嘉植,功用而今六谷争 。——《咏地瓜其一》清代:黄化鲤
译文:地瓜是从海外传入的植物,现在的功用可以和六谷争 。
诗词中常见的典故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
2、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
3、桑梓
桑梓,代指家乡 。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5、采薇
采薇,代指隐居避世 。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6、三径
三径,指隐居生活 。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红薯古诗词 赞美红薯的诗词

扩展资料:
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 。《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 。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 。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
参考资料:典故_百度百科
央视有一个大学生古诗词的比赛节目一、央视有一个大学生古诗词的比赛节目是《中国诗词大会》 。
二、简介: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