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撒哈拉沙漠 三毛的比较经典的诗( 五 )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 。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 。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 。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
用哲夫先生的话说,撒哈拉是一大片沙漠,而三毛却是一位端丽的女性 。二者似乎很难联系在一起 。也许三毛心 里的撒哈拉不是一片沙漠而是一个她所神往的雄性吧?反之,撒哈拉心中的三毛也不是一位 端丽的女性而是一片很神秘的沙漠吧?三毛眼里的撒哈拉不再是无灵性的沙漠,撒哈拉眼里 的三毛也不再是单纯的人类,三毛与撒哈拉以一种特殊的生命形态相知了彼此 。
描写沙漠的句子有哪些一盘浑圆的落日贴着沙漠的棱线,大地被衬得暗沉沉的,透出一层深红;托着落日的沙漠浪头凝固了,像是一片睡着了的海 。
沙漠地带气候顷刻之间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忽而天气晴朗,忽而风沙骤起 。
无边无际的沙漠像黄色的大海,太阳照在上面,万点光亮闪耀 。
那连续起伏的沙丘真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样 。
沙漠上狂风袭来,沙粒飞扬,天昏地暗,这简直就是沙的世界,无你立足之地 。
沙漠里滚烫的空气简直能把人蒸熟似的 。
一个个沙浪向前涌动着,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把沙漠揭去了一层,又揭去一层 。
脚下的流沙是烫脚的,仿佛要化成焰红的岩浆一般 。
平时乖得像猫一样的骆驼,一见到河水就发疯似的撒开蹄子猛冲,脑袋一下扎进河水里 。
沙漠上有的是旋风,一股一股的,把黄沙卷起多高,像平地冒起的大烟,打着转在沙漠上飞跑 。
一块苍翠的绿洲呈现在眼前,犹如一块绿宝石镶嵌在沙漠的边缘 。
在我脚下几十米高的沙丘,像连绵起伏的山脉横贯东西 。
在烈日的烘烤下,沙漠上升腾着一股股热浪,叫人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
由于日照和云影的作用,这个广阔无垠的大沙漠,竟幻成一片碧蓝明净的大海 。
沙漠一望无际,浩浩渺渺,人在其中,顿时显得那么的渺小 。
一提起沙漠,人们便会因为它的荒寂和苍凉而生畏 。
车窗外是无边的戈壁荒漠,在火辣辣的阳光下,蒸腾着滚滚热浪 。
为了能在缺水的沙漠中生存,沙柳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把根深深地扎在沙土之中,长达几十米,一直伸向有水源的地方 。
站在下面看沙丘,沙丘简直像是一个横卧着的巨人,同它相比,我就像是一个“小人儿国”的公民 。
向上望去,那些正在爬沙坡的人在金黄色底幕的映衬下,有如多彩的流动色点……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这片凸起于地面的沙丘,与蓝天、夕阳融为一体,看上去烟波浩渺,如画如梦,真让人怀疑这是不是“海市蜃楼” 。
爬沙丘比登山还难,脚踩到沙丘上,软绵绵的沙子就将你陷下去,而且沙子还要往下滑,你就会被送到原处 。
沙漠平展展的,一直铺到天边,在天和地接头的地方,起伏地耸立着锯齿形的沙丘 。
无情的烈日如火焰般毫无遮挡地喷吐到大地上,广袤的沙漠被烘烤得像个蒸笼,热气逼人 。
苍茫的戈壁滩像黄色的大海,太阳照在上面,万点光亮闪耀 。
好 段
沙漠上白雾茫茫,什么景物也看不到 。朝霞出来时,雾色逐渐由白变红,沙漠上红艳艳的太阳像只硕大的红玛瑙,光彩迷人极了 。
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 。雄浑、静穆,板着个脸,总是给你一种单调的颜色:黄色、黄色,永远是灼热的黄色 。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 。
火红的太阳越升越高,照射着这沙海上无声的“波浪” 。刹那间,大沙漠上升腾起一片灰蒙蒙的沙雾 。我们乘坐越野车在沙漠上艰难地行驶 。一眼望去,到处都是单调的黄色,连一棵树木都没有,沙漠的广阔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疲倦,似乎永远走不出去似的 。时近中午,太阳升得老高老高,晒得沙漠直冒烟 。我们下车休息,支起凉篷,但沙子热得烫人,叫我们站不是坐不是 。我第一次感到沙漠的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