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钧瓷诗词 谁告诉我一些关与钧瓷的古诗词?( 二 )


1) 汝窑:因产自河南古代汝州而得名,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探寻,汝官窑已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宋时宝丰归汝州管辖)找到 。汝窑以产青瓷著称,土质细腻,胎坚细蜜,釉色润泽,釉中和玛瑙末,其色卵白、天青、豆青、虾青,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 。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也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赞美 。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若碧玉,扣声如磬 ,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底上有细小支钉痕 。汝窑分为汝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和民窑(即临汝窑)两部分 。民窑造型多样,美观大方,富于装饰,艺术性强,图案丰富,线条流畅,坚固耐用,备受青睐;而宫廷用瓷则造型秀丽,工艺精细,玛瑙为釉,釉色蕴润,胎呈香灰,满釉裹足,开片密布,高雅素净 。
汝窑是北宋后期元祐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 。主要器物有盘、碗、碟、洗、尊、盏、托、水仙盆等 。盘、洗、碗多为圈足外卷,足底有3-5个支烧痕 。碗是莲花式,较深,是宋代较为盛行的注碗形式 。盘有花口、圆口、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盘是较为独特的器形 。瓶:有纸槌瓶、长颈瓶、长颈敞口瓶 。尊有三足尊,出戟尊 。盏托为方花瓣式,水仙盆为椭圆形 。
汝窑器物胎较薄,质地细腻,呈香灰色,修坯精细一丝不苟 。
2) 钧窑:因在河南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窑烧造瓷器而得名 。其主要特点:造型端庄,胎质细腻,坚实致密 。扣之其声,圆润悦耳,万紫千红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 。钧瓷的造型除碗、盘器皿,还有壶、罐、炉、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别在钧台窑出土的多种宫廷美术陈列品和各类花盆、盆奁儿、尊、炉、瓶、洗及文房四宝等 。
钧台窑经考古钻探、发掘证明,该窑址总面积为36万多平方米,共分四个不同品种的烧造区,即白地黑花瓷、青瓷与青白瓷、黑釉天目瓷和钧窑烧造区 。这里的钧瓷纯属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品窑口,其主要特征:紫口铁足,芝麻酱底,窑变美妙,红紫相映 。开片密布,釉层蕴润,做工精细,胎坚致密 。有蚯蚓走泥纹者尤好 。钧窑的花盆及盆奁儿,为了适应北宋皇宫的设计需要,盆及盆奁儿同号配套,在底部均刻有一至十的汉字号码,一号最大,十号最小,以次递减,形成了钧瓷独有的特点 。
器型有花盆、盆托、洗、炉、钵、碗、盘、瓶、出戟尊等 。以铜金属为着色剂的乳浊釉通称钧釉,颜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多种 。“入窑一色 出窑万千” 。钧窑釉料配方一致,由于入窑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不同,出窑后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绚丽多彩的颜色,为以后花釉、彩瓷开辟了道路 。钧窑另一个特点是坯胎在烧窑过程中,在低温时发生裂纹经高温时釉药溶融又流入空隙填补裂纹而形成蚯蚓走泥纹 。
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宋室南迁,随之带走大批北方各种手工艺工匠,从此宋钧一厥不振 。但在宋钧盛名影响之下,民间于战乱之后为了生活,各地借宋钧之名恢复了钧窑原始时期的青器—元钧 。与宋钧相比大为逊色,偶尔也见有带红紫斑一类的瓷片,是有意识的在青釉下涂一块红铜釉 。烧出后虽呈玫瑰色,但不能翚满全身,更没有象宋钧那样绚丽多彩的窑变颜色 。故有人对元钧的天青釉和紫斑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这两种釉色化学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紫釉的CuO含量占0.33%,而青釉则仅0.098%,这也说明钧釉紫斑是有意识涂上去的 。如此一类的钧窑遗址仅禹县境内就有九十六处之多,至于临汝、郏县、登封、宝丰以及洛阳以西的新安县,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安阳等地相类似的瓷片相当普通 。此种元钧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较简单的釉料配方制成 。故胎壁较厚、笨重粗糙,内含杂质较多 。烧成后胎内有夹砂或气孔现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黄白色、黄色、黄褐色、橙黄色,制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为主,如盘、碗、碟、板沿洗、钵缸之类的器物较多 。施釉薄厚取决于上釉技术和生胎的强度,一般说元钧釉厚施釉二、三遍,烧成后大多釉垂如蜡泪 。有时造成釉内含气泡较多,或有没有烧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遗留在釉内形成的斑点 。更由于炉温掌握的晶彻的珠光釉,时而因温度不足或温差不一,使之釉面显蓝灰、青灰、豆青、灰绿或烟薰发黑等色调 。虽有天青、天蓝、月白、紫红斑等釉色,但极艳丽细腻,莹润的已不多见 。制法上元钧与宋钧也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宋钧多采用支烧满釉、器底遗有细小支钉 。元钧则采用叠烧,器外半截釉 。器壁修饰不甚规整,底足削旋时由于刀具斜放底足中间往突出乳突,足里外撇,底心较薄,是元代钧窑突出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