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钧瓷诗词 谁告诉我一些关与钧瓷的古诗词?( 三 )


3) 官窑:据宋•叶寡《坦斋笔衡》记载:“北宋大观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名为官窑 。”官窑又可分北宋(汴京今开封)官窑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内司窑、郊坛下官窑 。北宋官窑窑址已深埋地下7米无法寻找,而南宋官窑窑址经考古发掘已在杭州乌龟山下找到 。但北宋官窑由于直接受到汝窑的影响,虽然当时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处豫东大平原,当地并无瓷土、釉药原料,也可以从汝州、禹州等地运去原料,然设窑烧造官瓷,当然也离不开汝州工匠们熟练的制瓷技巧 。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三足弦纹炉与北宋官窑的冲耳三足炉,二者釉色极相似,不仅风格雷同,甚至一脉相承 。
北宋官窑的原料也非常讲究,均选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陈留、钧州等地,所以马祖常诗云:“贡篚银貂金作籍,官窑瓷器玉为泥 。”官窑产品胎骨有白、灰、红等色,白的含有铁质的黑釉护胎足,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绿等,其釉薄如纸,釉内呈现冰裂、蟹爪、梅花和开片等纹样,也有作鳝鱼血状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丝铁线两种大小不同的开片,成为北宋官窑的基本特征 。其造型多炉、瓶、壶、尊、碗、盘、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 。
南宋官窑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把都城由汴京(开封)迁到了浙江临安(即杭州)建都,史称“南宋”,在北宋南迁时,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继迁到南方,这时北方一些瓷窑逐渐衰落,甚至停产,而南方制瓷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
南宋迁居临安后,在凤凰山下设窑,称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 。后来又在乌龟山下的郊坛另设新窑,称为“郊坛下官窑” 。以上两个官窑统称“南宋官窑” 。
修内司官窑:至今没有发掘仅据曹昭《格要论》记载,“官窑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类似,有黑土色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无纹路 。”
郊坛官窑:在今浙江省杭州乌龟山 。上世纪50年代起作了多次发掘 。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 。
胎质:有黑灰胎和黑褐胎两种、胎薄者施釉较厚 。
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黄色、油灰色、釉面有开片纹,纹片较大,有冰裂纹 。
造型有:盘、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 。传世品有方、圆、葵口、折沿等各式洗 。瓜棱贯耳、胆式弦纹瓶 。葵口花式盘、葵口圆口碗、盏托等 。大部分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器物多采用支钉支烧,洗有5-8个支钉 。少数器物从造型和釉色,纹片都与哥窑难以区分 。官窑制品明、清御窑大量仿制,其中雍正仿品质量最好,有达到乱真的程度 。
4) 哥窑:产自浙江龙泉,相传古代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烧瓷谋生,而且都比较成功,然章生一烧制的瓷器更为名贵,更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与青睐,榜上有名,既称哥窑,也名哥瓷 。其主要特征: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多种色调 。黑灰胎有“铁骨”之称 。其釉为失透的薄乳浊釉,以灰青为主,还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黄、浅青等色 。器表纹片装饰,大小有别,有的大纹片呈现黑色,而小纹片呈现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美称 。但也有纯小开片纹者,纹片全部呈现黑色,世称“百圾碎”为其绰号 。传世的哥窑器造型有:各式瓶、炉、碗、盘、洗、碟和罐等 。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又有瓷胎与砂胎之别 。
哥窑列为宋代名窑,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列名于宋名窑汝窑、官窑之后,钧窑、定窑之前,可见哥窑已被当时认定为宋窑,并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对象 。然而由于它的传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贵 。更由于传世少,稀有难得,到元末曾一度出现仿烧 。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云:“旧哥哥窑出(指出产某地,产地待考),色青浓淡不一 。也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 。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也不好 。”由此可知旧哥哥窑当指宋代哥窑,而从元末已出现的仿哥窑则为新哥窑 。《格古要论》没有说明哥窑与弟窑之关系 。《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窑场的事 。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瓷的龙泉青瓷 。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窑场进行大规模调查和发掘,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窑的窑址 。而釉面布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址的一种产品,很有特点,生产作坊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的把它分为哥窑、弟窑两个窑系 。明清以后景德镇有专仿哥窑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