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美表现在哪里 诗词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 )


诗歌过于迁就语言的自然节奏就显得散漫 。不上口;过于追求音乐节奏 , 又会流于造作 。不自然 。只有那既人损害自然节奏而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 。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 , 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 。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首先要明白音节和音节的组合 。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 , 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 , 五言诗五个音
二、音调
色有色调 , 音有音调 , 一幅图画往往用各种色相组成 , 色与色之间的整体关系 , 构成色彩的调子 。称为色调 。一首乐曲由各种声音组成 。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 。构成不同风格的音调 。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 , 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 , 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 。
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支配 , 符合规律的谐 , 违背规律的拗 。音乐中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合音程 。中国古典诗歌有律句与拗句 。音程协合与否 , 取决于两音间的距离 。诗句谐拗的区别 , 在于平仄的搭配 。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 。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 , 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 , 也可以形成节奏 , 但并不鲜明 。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成音调的和谐 。
除了平厌之外 , 大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成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者调的和谐 。
双声调和叠韵词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 , 声母相同的叫双声调 。韵母相同时叫叠韵词 , 叠音词是声音完全相同的词 。即在一连串声音不同的字中 , 出现了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的两个邻近的字 , 从而强调了某一个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 , 铿锵的越发铿锵 。婉转的益见婉转 , 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 。至于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构成的词 , 它只有象声的作用而不表示什么意义 , 象声同的效果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 。把人和客观胜齐的距离缩短 ,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双声、叠韵、叠音 。象声 , 这类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 。如“参差荇菜”、“青青子衿 , 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 , 皎皎河汉女”、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 , 不但增加了音乐美 , 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
三、声情
写诗也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组织字词的声音 。只有达到声情和谐 。声情并茂的地步 。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了 。
崔颢的《黄鹤楼》 , 严羽《沧浪诗话》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 , 但没有讲出道理 。这首诗的好处还可以从声情上去分析 。诗所押的韵(楼、悠、洲、愁)读起来也是徐缓而悠长的 。再看前四句中的“黄鹤” , 竟重复出现了三次:“昔人已乘黄鹤立 , 此地空徐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这个双声问连续出现 , 造成一种新的节奏感 , 恰当地表现了团登黄鹤楼而产生的思古之幽情 。
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 , 以七言为主 , 间以三言 , 在整饬中求变化 。“上阳人 , 上阳人 , 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 。一闭上阳多少春”、“宿空房 , 秋夜长 , 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 , 萧萧暗雨打窗声 。“句式的错落 , 节奏的变换 , 造成感情的高潮一个又一个地迭起 。而频繁地换韵 , 又造成感情的曲折与回荡 , 的确是一首声情并茂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