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志中国梦樱花诗词 关于樱花的诗句有哪些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
?? 三百年来的诗人,最爱是曼殊 。曼殊的作品,最爱是此篇 。此篇于曼殊而言,正如《锦瑟》之于义山——都是压卷之作,都是身世之感,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
?? 此诗易解,四句不过是两层意思:前二句写思乡之情,后二句写身世之感 。而故国之思与飘零之感,又浑然交织,全无半点隔断 。
?? 起首一句,七个字是三种意象:春雨;楼头;尺八箫 。三种意象,简简单单的陈列,譬如三面墙,围起一个空间,留给人无限的想象 。这三种意象乃是最好的诗料——春雨朦胧,不知是谁家的楼头,吹起了一片箫声 。春雨易让人惆怅,箫声入耳,撩拨起的便是无边的乡愁了 。
??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一句,诗人便说起乡愁 。当时,诗人流落在异国他乡的日本 。尺八是日本的箫,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这两样都是对处境的点明 。日本的箫,在式样上与中国的不尽相同,但一样是作诗的好材料 。箫与笛,在中国诗歌里有着神奇的魔力,它们是乡愁的催生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云:“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曼殊写此篇的时候,潜意识里或许受他们的影响 。由箫声而及乡愁,是旧诗常见的模式,但本篇并不因此减色 。玫瑰和玫瑰总是相类,我们并不因此减少一分爱 。
?? 关于“春雨”、“尺八箫”和“浙江潮”,尚有几句可以交代 。《燕子龛随笔》(二九则)云:“日本尺八,状类中土洞箫,闻传自金人 。其曲有名《春雨》,阴深凄惘 。余《春雨》绝句云:……” 。相传,日本僧人乞食,常吹尺八箫 。曼殊流宕异国,心境近于乞食之僧 。乞食箫中,最凄惘者,莫过于《春雨》一曲,故曼殊于此曲最是萦怀 。“春雨”固然是曲名,但在篇中,毋宁解作实景 。若于篇中,拘泥“春雨”只是曲名,则神色顿减 。读此诗,当知《春雨》是何种曲子,又不可拘泥其只是曲子 。
?? 《断鸿零雁记》(第二十章)云:“……更二日,抵上海 。余即入城,购僧衣一着易之,萧然向武林去,以余素慕圣湖之美,今应顺道酬吾夙愿也 。既至西子湖边,盈眸寂乐,迥绝尘寰 。余复泛瓜皮舟,之茅家埠 。既至,余舍舟,肩挑被席数事,投灵隐寺,即宋之问‘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处也 。”“浙江潮”,即自宋之问诗中来 。《断鸿零雁记》是曼殊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写于日本归来之后 。武林是自古灵秀地,更兼有宋之问佳句添采,曼殊何日能忘之?故自异国归来,第一站便奔此地 。《断鸿零雁记》是记已归之事,《春雨》诗则写未归之思 。总而言之,“浙江潮”于曼殊而言,是梦绕魂牵的埋骨地 。“归看浙江潮”,正是狐死必首丘之意 。而“浙江潮”者,乃名震天下的钱塘潮,是激情和力量的象征 。故“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壮语,“归看浙江潮”亦是壮语 。全诗之悲,不掩此句之壮;此句之壮,更增全诗之悲 。
?? 三四句,则由故国之思转入身世之感 。芒鞋破钵是点明自家的僧人身份 。僧人自然只能是一双草鞋、一个破钵,走千村、求万户地讨生活 。“踏过樱花第几桥?”究竟走过了多少桥梁道路,记不清了 。当然,诗人未必如此凄惨,以至于要化缘乞讨 。这两句只是极力渲染身世的凄楚而已 。“芒鞋破钵”与漫天樱花之间又是何其的不相称!一片绚烂美丽的背景里,走来的便是这样一个地老天荒无人识的行脚僧 。背景的绚烂,将主人公的潦倒反衬得异样的显目 。
?? “踏过樱花第几桥?”又似从小山词中来 。小山《鹧鸪天》词云:“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杨花”换成了“樱花”,不变的是梦境和诗情 。几百年前的词人小晏,是个多愁多病多情种;几百年后的诗人苏曼殊,亦复如是 。小晏《临江仙》词又云:“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诗人总是敏感于飞雨落花交织成的梦境,该篇首句的“春雨”、末句的“落花”不正透漏出这一信息么?漫天花雨中,走来一个芒鞋破钵的诗僧,正是梦幻一般的意境呀!
?? 樱花是极美丽绚烂的一种花,但花期却太短暂,不消半个月的时间,便在风雨中凋零了 。我们震惊于她的绚烂,痛心于她的凋零 。她是美的极至,却不能永驻,一如我们美好的青春、美好的人生 。生命一如飞雨落花的梦境,美丽,然而短暂 。短得触目惊心 。以至于让我们怀疑她的存在,以为她只是梦境,不曾真实 。为我们留下这美丽篇章的诗人,也只在人间度过三十五个春秋,便在贫病之中永远的走了 。曼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用诗篇来抒写生命,亦用生命来诠释诗篇 。诗人的诗篇与生命,相互应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