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诗词 描写莲花的古诗词( 九 )


“过尽千帆皆不是” , 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 。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 , 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结 , 承上而启下 。船尽江空 , 人何以堪!希望落空 , 幻想破灭 , 这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 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 , 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 , 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 。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类比 。斜阳欲落未落 , 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 , 不忍离去 , 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 , 悠悠无语流去 。它像一组电影镜头: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 , 倚楼凝眸烟波浩淼的江水 , 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 , 从日出到日落 , 由希望变失望 , 把这个女子的不幸 , 表现得多么动人 。
至此 , 景物的描绘 , 感情的抒发 , 气氛的烘托 , 都已成熟 , 最后弹出了全曲的最强音:“肠断白苹洲 。”“末句最当留意 , 有余不尽之意始佳 。”和全词“不露痕迹”相较 , 末句点出主题似太直 , 但在感情的高潮中结句 , 仍有“有余不尽之意” 。白苹洲在何处?俞平伯先生说 , 不要“过于落实 , 似泛说较好” ,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 这是极为深刻的见解 。但在本篇的艺术描写中 , 应该是江中确有白洲在的 , 不是比喻、想像 , 也不是泛指 , 而是实写 。独倚望江楼 , 一眼就可看到此洲 , 但那时盼人心切 , 只顾看船而不见有洲了 。千帆过尽 , 斜晖脉脉 , 江洲依旧 , 不见所思 , 能不肠断!
词是注重作家主观抒情的艺术形式 。这首小令 , 情真意切 , 生动自然 , 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 。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 , 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 , 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 , 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 , 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 , 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 。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 , 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 , 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 , 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 , 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 , 有了血肉生命 , 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 , 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 。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 , 血和泪 , 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平静的字句中 , 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 。
这首小令 , 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 , 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 , 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 , 连落日的余晖 , 也缺乏峻刻的寓意 , 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 。还有那临江的楼头 , 点点的船帆 , 悠悠的流水 , 远远的小洲 , 都惹人遐想和耐人寻味 , 有着一种美的情趣 , 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这首小令 , 看似不动声色 , 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 , 而且宛转起伏 , 顿挫有致 , 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
思妇题材写的人很多 , 可说是个“热门题材” , 但这首小令 , 不落俗套 , 很有特色 。这也是个软题材 , 但这首小令不是软绵绵的 , 情调积极、健康、朴素 。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 , 这首小令可说是情真意切 , 清丽自然 , 别具一格的精品 。
三、更漏子·玉炉香
唐代:温庭筠
玉炉香 , 红蜡泪 , 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 , 鬓云残 , 夜长衾枕寒 。
梧桐树 , 三更雨 ,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 , 一声声 , 空阶滴到明 。
译文
玉炉散发着香烟 , 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 , 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