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200个字古诗词 二百字左右的古诗词原文( 四 )


遗庙丹青古
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
不复卧南阳
41. 规雁
东来万里客
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
高高正北飞
42.江南春绝句 (唐)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
43. 问刘十九
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44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找5首军事古诗,然后选几句写不少于300字的作文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 。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 。杜甫是怎样写的呢?他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 。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 。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 。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 。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象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 。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 。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 。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 。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 。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
2\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 。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 。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 。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 。”不错 。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 。”也不错 。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 。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 。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 。如今他并不如彼 。道理定然有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