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的诗词 潘天寿的人物生平( 二 )


国画大师潘天寿资料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 、寿者 。现代画家、教育家 。浙江宁海人 。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 。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 。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
潘天寿的诗词 潘天寿的人物生平

潘天寿的诗词 潘天寿的人物生平

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 。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 。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
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 。他
在风格上和吴、齐、黄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大圈 。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依然未出“壮美”这
一传统审美范畴,没有由借鉴西方文化精神而转为崇高性 。他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
画家潘天寿的绘画经历潘天寿(1897-1971年),出生于宁海冠庄村,乳名权,原名天谨,又叫作藩,学名天授,后改作天寿,字大颐 。1910年,生得《芥子园画传》,始自学中国画,并立志毕生从事中国画;十九岁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得陈子渊、李叔同等人指导,勤学苦练,将画、诗、书法、金石熔于一炉,书画都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地;1923年,结识吴昌硕、黄宾虹、王一亭等著名画家,吴老赠“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一联,又作《诗阿寿山水幛子》古风一首,称其“年仅弱冠才斗量”;1924年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44年赴四川磐溪,接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1971年逝世于杭州 。
潘天寿的故居就在冠庄村,他就出生在东首的大房里 。潘天寿自童年到考入浙江第一师范的十几年岁月里,都在这四合院里度过 。1920年潘天寿毕业回乡任教,在此完婚 。1923年离家去上海,1928年定居杭州,就很少回来 。直到1962年潘天寿以全国人大代表身分来宁海视察,曾一度于此与乡亲叙旧 。至今,潘天寿故居保存完好 。
潘天寿从这小小的四合院走出并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他在青年时代曾书写并用刀镂刻这样一副对联“种菽粟于砚田收成有日,怀奇珍于文席待聘以时”以舒抱负 。他是近代中国画史上继吴昌硕,齐白石之后的又一艺术大师,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他不仅画品高,人品亦高,胸怀坦荡,有口皆碑,生性鲠耿,但态度平易,始终保持以直报怨的守则,过后更不复介意 。
潘先生国画造诣精深,传统根基深厚全面,博采众长,汲取精华,然后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及独有天赋,另辟蹊径,自成一家 。他充分发挥中国画表现方法以线为主的特长,汲取书法“屋漏痕”、“折钗股”的手法入画,运笔苍劲泼辣,用墨注重黑白对照,构图豪放奇崛、疏密相适 。先生的画,集万物浩气,破千仞奇险 。作品气势磅礴、苍古高华;使人读其画如读人世,观其画如观云天 。他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石涛)等人,近受吴昌硕影响,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磅礴,赋色沉着斑烂 。他的作品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自己的风格 。其笔下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予了蓬勃倔强的生命力,风骨遒劲、诗意盎然;指墨画独步画坛,沉郁古拙,气势恢宏;书法风格豪迈朴茂,真草隶篆,无一不精 。先生一生荣辱,宠惊不惧,以笔墨解苦难,笑傲大千人世,这一切从其作品中可见一斑 。先生也精通画史、画论、且著作颇丰,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画院考》、《中国书法史》等 。他一生从事中国画教学,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资料:http://www.lotour.com/snapshot/2007-3-9/snapshot_59139.shtml
潘天寿作品《映日》的特点,美感,风格《映日》:在构图上,以潘氏特有的对角线取势,造险而破险 。在用笔上,以泼墨法画出横贯画面下方的荷叶,元气淋漓,笔酣墨畅 。再以劲键的笔法,画出富有金石味的花梗,托起一朵映日红荷,益发显出荷花的挺拔与高洁,突出了主题 。画面上,色彩单纯而明净,气势雄阔又不失荷花的柔娜之美 。画面左下角穿插的茨姑叶和苇草,既平衡了画面的粗细线条与色块的强烈对比,又增添了荷塘的生动气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