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美在哪里 一首诗歌

诗歌之美在于语言美、声律美、意境美 。
生动形象是一切文学语言所共有的特点 。
人类的语言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描写性的摹状语言,即形象语言;另一类是推证性的逻辑语言,即抽象语言 。
文学艺术语言的基本形式是摹状语言,而科学理论语言的基本形式是逻辑语言 。
诗歌语言是典型的摹状语言 。

【诗歌美在哪里 一首诗歌】

判断抽象语言的尺度是语法和逻辑,而判断形象语言的尺度则是生动和优美 。
为了达到生动和优美,诗歌语言可以破坏语法,也可以不遵守逻辑 。
例如:“要问相思,天涯犹自短”,以有形之“天涯”喻无形之“相思”,不合逻辑,却是一句好诗 。
所以理智感太强的人,不能做诗,也不能理解诗 。
诗歌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声律美 。
闻一多说:“声律是诗之花朵 。
”诗歌本质就是一种具有音乐美的艺术语言 。
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
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在于形式之对称、变化之调和中 。
”何新认为:“新诗革命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现代新体诗抛弃了两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宝贵的成果——诗歌修辞和音律声韵的艺术美 。
在新诗中,至今未能形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许多诗完全倒退为原始时代那种信口而发、毫无形式的所谓‘自由体’ 。
”“绝对的自由就是不自由,绝对无形式的诗也正意味着根本没有诗 。
因此,新体诗的创新,还是要从研究现代语言的声韵和修辞规律入手 。

对于一首好诗,如果说形象是肉体,那么命意就是灵魂 。
没有灵魂的肉体即使美丽,也只是一具无生命的石膏模特儿 。
一般地说,命意在诗中隐含得愈深邃,诗的意境就愈深,因而愈耐人寻味 。
诗的意境有主客之别:
诗人介入感情的“造境”——这是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 。
如李白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诗人隐藏自我的“写境”——这是古典诗歌的写实主义表现形式 。
如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除此之外,古典诗歌还有一种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 。
我把它概括为——诗人兴此归彼的“幽境”,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这是象征 。
诗人用“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象征远离故乡惜别不舍和思念亲人的心情 。
但这两种心情无论在形式上或属性上,与“杨柳”、“雨雪”都毫无共同点,这也是象征不同于比喻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