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中最长一首是哪首 中国古诗词有多少首( 三 )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 。
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
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 。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 。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 。
《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 。
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 。
后悔遁而有他 。
……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
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
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 。
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 。
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 。
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 。
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 。
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 。
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 。
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 。
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 。
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 。
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 。
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 。
《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 。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 。
《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 。
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 。
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 。
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 。
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 。
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 。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 。
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 。
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 。
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 。
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 。
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 。
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 。
然后是巡行天上 。
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