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由使契丹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送子由使契丹诗人形象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
《送子由使契丹》
宋代: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
译文: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
词句注释
1、适:往 。
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 。
凌:冲冒 。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 。
此处指契丹 。
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
2、清禁:皇宫 。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

【送子由使契丹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送子由使契丹诗人形象】

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 。
苏轼时知杭州 。
3、“单于”二句:《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 。

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说明中原人才众多,不止苏氏 。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
送子由使契丹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送子由使契丹诗人形象

扩展资料
《送子由使契丹》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
诗中抒写了兄弟远离的惜别之情,并以壮语鼓励弟弟:所以不辞辛劳不畏严寒出使,为的是使异族之邦了解宋朝杰出的人才和高度的文明 。
诗中又以想象之笔写出弟弟在异国他乡思念京都、思念兄长的情景,且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 。
这首诗饱含着诗人热爱邦家民族、努力维护朝廷声誉的深厚感情 。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
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 。
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
“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