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豪放派诗有哪些 能表现苏轼豪放的诗句

一曲“大江东去 , 浪淘尽”冲击了北宋词坛 , 一改以往靡艳风格 。
苏轼也自然成了豪放派代表人物 。
豪放风格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 , 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 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
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袓 , 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 , 抒豪情 , 言壮志 。
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 , 领词风转变之先河 , 如
大江东去 ,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 ,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 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 , 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 。
故国神游 , 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 。
人生如寄 , 一樽还酹江月 。
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 , 多写男女相思 , 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 , 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 , 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
”是一开始就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 , 开阔动荡、雄壮勃发 , 在这样浩渺的时空框架中 , 发出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叹 , 把人生挫折的懊丧引向高远之处 。
这种人生哲学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 , 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
又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 左牵黄 , 右擎苍 , 锦帽貂裘 , 千骑卷平岗 。
为报倾城随太守 , 亲射虎 , 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 , 鬓微霜 , 又何妨 。
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
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 , 热切浓烈、意气奋昂 , 给人一种豪气干云天的冲动感觉 。
苏轼一生都宦海沉浮 。
指点河山 , 兼济天下是他的理想 。
这种儒家最基本的处世思想 , 促使着他汲汲奔走于仕途之中 。
想当年科场得意 , 天子赏识 , 一时仕途似锦 , 怎不令人意气奋发?何况是“奋厉有当世志”的苏东坡 , 目空四海 , 夸口“致君尧舜 , 此事何难?”也是可以理解 。
于是“聊发少年狂”时 , 作一作“西北望 , 射天狼 。
”的豪放词 , 便也是顺理成章了 。
既使是现实生活 , 个人悲愁 , 也能从个人的情感上升到理性的旷达 , 而非花间婉约的缠绵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惟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曾有古人论《水调歌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 。
”足见对其评价之高 。
词中作者俯仰古今变迁 , 感慨宇宙流转 , 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 。
全词通篇咏月 , 却又处处关合人事 , 充溢着浓厚的哲学意味 , 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
上片借月起兴 , 下片用月寄情 。
开篇 , “明月几时有”一问 , 排空直入 , 笔力奇崛 , 有《天问》遗风 。
其下数句 , 笔势回折 , 跌宕多姿 。
“把酒问青天” , “今夕是何年” , 又是一种对永恒存在的追寻;它说明作者在儒道的出世与入世 , 之间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
到后来“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三句 , 便又豁然开朗 , 在这永恒的时空里 , 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 , 自古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