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端午节的来历有关习俗古诗词thankyou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
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
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 。
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 。
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 。
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 。
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
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种信仰,即:五月为“恶月”,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 。
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贺新郎
许及之(宋)
旧俗传荆楚 。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
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
耳不听、湖边鼍鼓 。
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 。
时展卷,诵骚语 。
新愁不障西山雨 。
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 。
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 。
漾不到、潇湘江渚 。
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 。
君有语,但分付 。
浣溪沙
苏轼(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 。
明朝端午浴芳兰 。
流香涨腻满晴川 。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佳人相见一千年 。
喜迁莺
黄裳(宋)
梅霖初歇 。
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 。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
奇绝 。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
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
花心动
史浩(宋)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 。
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 。
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
此意凭谁向说 。
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 。
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 。
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 。
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
五丝
褚朝阳(唐)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