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六 )




22、初出茅庐


【释义】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 。


【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


【人物】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 。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 。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 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 。”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 。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 。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 。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 。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 。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23、完璧归赵


【释义】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


【语出】《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


【人物】赵惠文王所得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 。赵王斋戒5日,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 。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斋戒5日 。蔺相如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


24、退避三舍


【释义】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


【语出】《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


【人物】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


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25、乐不思蜀


【释义】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


【语出】清代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


【人物】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洛阳居住 。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 。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


26、指鹿为马


【释义】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


【语出】《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


【人物】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谁认可他却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回答:“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