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秋风动客情.这是那首诗?全诗怎么写? 江上( 二 )


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
⑤拟人、通感 , 增辉添彩 。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一“送”一“动” , 寓情于物 , 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 。
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 , 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 , 痴迷难返 , 惆怅满怀 。
“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 , 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 , 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 , 意味深长 。
⑥字斟句酌 , “寒”“挑”传神 。
“寒”字一语双方 , 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 , 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
“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 。
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 , 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 , 全在一“挑” 。
⑦虚实结合 , 以实映虚 。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 , 所见所闻 , 或明或暗 , 全是写实 。

【江上秋风动客情.这是那首诗?全诗怎么写? 江上】

满耳秋声 , 满目秋夜 , 一江秋水 , 一群儿童 , 犹如场景写真 , 给人以如闻其声 , 如见其人 , 如临其境之感 。
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 。
实中有虚(客情) , 寓虚(情)于实 , 以实映虚 ,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名家评论
对于这首诗 ,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 , 世间儿女 。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 , 反衬出有心人之若 , 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 , 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
[2]
释义争议
编辑
(珠海李桂良)
争议之一
有人说“南宋词人张镃(zī)在《满庭芳·促织儿》写道:‘儿时曾记得 , 呼灯灌穴 , 敛步随音 , 任满身华影 , 独自追寻 。
’生动描写了儿童夜晚捕捉促织的情景 。
”“'知有儿童挑促织'也是描写儿童在夜里捕捉蟋蟀 。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 不能以张镃小时候在夜里捉蟋蟀来说《夜书所见》里所写的儿童一定也要在夜深时捉蟋蟀 。
争议之二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灯 , 世间儿女 。

本人认为钱钟书对《夜书所见》的简单注释只能表明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与姜夔的《齐天乐》两诗均写儿童玩蟋蟀的乐趣 , 还不能确定《夜书所见》中“挑促织”是“捉蟋蟀”还是“斗蟋蟀” 。
且“白石《齐天乐》一阕 , 全篇皆写怨情 。
独后半云:‘笑篱落呼灯 , 世间儿女 。
’以无知儿女之乐 , 反衬出有心人之苦”(《白雨斋词话》卷二) , 我们在读《夜书所见》却能读出丝丝暖心之意 。
可见引用钱钟书《宋诗选注》所说注释《夜书所见》是值得商榷 。
争议之三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的《宋诗鉴赏辞典》中说"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 , 次写听此声之感慨 , 末两句点题 , 写户外所见 。
全诗语言流畅 , 层次分明 , 中间转折 , 句似断而意脉贯穿 。
"
本人认为 , 这样的理解显然不符合诗中“动”“知”两字的承接作用 。
古诗歌本以落叶“送”寒 , 寒声“动”情 , 情牵亲人 , 思亲慰寂 , 一气连成 。
“动”为诗骨 , “知(思)”为诗心 , 当所“动”后不是写思乡念亲而又写不远处景物 , 则如骨折气断;当所思的不是最令诗人牵挂而又感欢慰的亲人而写回忆自己儿时生活 , 恰似不务正业 。
争议之四
对于《夜书所见》 ,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的《宋诗鉴赏辞典》中还有这样表述:“秋夜促织鸣 , 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 。
那茫茫的夜色中 , 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 , 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
南朝诗人谢朓的《秋夜》诗 , 首句是:“秋夜促织鸣 , 南邻捣衣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