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秋风动客情.这是那首诗?全诗怎么写? 江上( 三 )
”有人说这句是意说秋天来了 , 天气一日凉似一日 , 蟋蟀鸣叫之日 , 正是赶快织布 , 缝制寒衣的时候 。
本人认为“秋夜促织鸣 , 南邻捣衣急”与“那茫茫的夜色中 , 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儿童挑促织”没太多关联 , 如说有“”篱落间的灯火“也是赶着织布 , 急着制寒衣的灯火 。
“儿童挑促织”讲的应是孩童玩耍 , 而“秋夜促织鸣 , 南邻捣衣急 。
”讲的应是着紧劳作 , 两者主旨不同 , 扯不上多少关系 。
若补上南宋诗人陆游的《夜闻蟋蟀》:“布谷布谷解劝耕 , 蟋蟀蟋蟀能促织 。
”就更显明白 。
争议之五
“知有儿童挑促织”中“挑”的读音与含义之争
有人说 , “挑”应读三声(tiǎo) , 解释是“拨动” 。
有人说 , “挑”应读一声(tiāo) , 解释是”挖、捉” 。
也有人说 , “挑”应读“tāo” , 解释是“舀取并注入” 。
本人认为“知有儿童挑促织”中“挑”古律诗中应读一声(tiāo) 。
现在教学上可读三声(tiǎo) 。
有一种劳动工具称“挑”(旧读tiāo) , “挑”的动作多是由下往上(或由里向外)如:挑荠菜 。
句子中的“挑”是动作词 , 是指用蟋蟀草像“挑荠菜”的动作去拨弄蟋蟀 。
并非是如有人说“促织是住在地表以下的 , 儿童要捉到它 , 就需要用木棍等器物去翻动泥土才能找到 。
”也不是“把蟋蟀从石头缝里挖出” 。
如果真的这样挖 , 得到的蟋蟀大多也非死则伤 。
诗歌新释
(斗蟋蟀说法)
①见:古今字 , 古同“现” , 出现 , 显露 。
②萧萧:风声 。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
④挑:旧读“tiāo” , 挖取 。
今可读“tiǎo” 。
这里指用蟋蟀草像“挑荠菜”的动作去拨弄蟋蟀 。
⑤促织:俗称蟋蟀 , 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
⑥篱落:指有篱笆的小屋 。
(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
(全诗)萧萧秋风吹动梧叶 , 送来阵阵寒意 ,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
最记挂的是自己疼爱孩子 , 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 , 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
诗歌赏析
(斗蟋蟀说法)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 , 可从九方面赏析 。
1、借景抒情 , 以景入情 。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 , 落木萧萧 , 寒声阵阵 , 秋风秋江 , 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 , 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 , 挑逗斗蟀 。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 , 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
以景入情 , 情景交融 , 相互映衬 , 构思神妙 。
2、动静结合 , 以动衬静 。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 , 均是写动景 , 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 , 幽深夜晚 , 漆黑无边 , 这是写静景 , 静得凄神寒骨 , 令人惆怅满怀 。
那落叶片片 , 萧萧风声 , 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寒秋夜晚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
3、悲欢交织 , 以欢掩悲 。
一二句写悲景 , 秋风扫落叶 , 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 , 深夜挑促织 , 异地思欢情 。
一悲一喜 , 悲喜交潜 , 以欢掩悲 , 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
4、虚实相益 , 以实映虚 。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 , 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 , 童观蟋斗 。
所见所闻 , 或明或暗 , 虚实相映 。
满耳秋声 , 满目秋夜 , 满怀乡情 。
实中有虚 , 寓虚于实 , 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 , 远近互动 。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 , 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 。
虽身在千里之距 , 嬉戏场景犹在眼前 。
近处寒叶声声扰 , 天伦乐事曼曼来 。
- 指尖荒凉流年碎
- 没有比春夏秋冬的次序更如人心意
- 秋 露
- 中秋的桂花淡淡香
- 饭后|饭后多久吃柿子不算空腹
- 《春秋战国真有趣(套装全6册)》读后感摘抄
- 腌萝卜|腌萝卜用什么萝卜最好
- 秋季运动会广播稿如何写?
- 房地产销售早会口号怎么写?
- 如何写好秋季运动会广播稿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