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生活的古诗要经典有意义容易写成作文的
一、积累古诗文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当前语文教学中,每位老师都很重视古诗文的积累 。
可许多老师都觉得之所以要积累:一是课标中规定要积累,二是要考试 。
正因为要考试,所以才要积累 。
这样一来古诗文的积累功利色彩浓厚,而这功利又掩盖了古诗文积累的实质 。
那么古诗文积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
”因此古诗文积累的目的就应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
如果再深入一步,把古诗文积累放在“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这个大背景下考察,古诗文积累的最终目的就应是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学习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积蓄深厚的文化底蕴 。
这样一来古诗文积累的目的意义自然就明确了,而其基本任务就是背上优秀的名家名篇,其教学核心就应是引导学生鉴赏体验古诗文所描写的意境,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
二、古诗文积累应是一种文化传承
优秀的古诗文都是中华智慧的结晶,都堪称艺术经典 。
古诗文的积累不是外显的实用,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里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
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
这是很明达的议论 。
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
”这一段话明白的告诉我们“阅读经典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积累古诗文同阅读经典一样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 。
”那么什么是“无用之用”呢?比如说:有些人不怕千辛万苦,千里迢迢到泰山去看日出,或者跑到西安去看秦兵马俑,到海边去看海 。
这些在专讲实用的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是那股傻劲儿令人佩服 。
可是他们从泰山下来,从海边返转,胸襟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目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自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 。
“这就是所谓的无用之用 。
”(叶圣陶语)古诗文的积累就好比带学生到泰山看日出,到海边去看海,让学生扩大胸襟,开阔眼界,去体验一种新的精神,一种新的境界 。
比如读了郑板桥的《竹石》,不仅体会到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更领悟到了作者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
从而坚定了自己的生活信念,要做一个像竹子那样认定目标能经受住任何生活磨练的人 。
这不仅是古诗文的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 。
这就是古诗文积累的无用之用 。
三、古诗文积累更应立足感悟和体验
那么古诗文积累怎么才能达到这种“无用之用”呢?古诗文是一种特殊的体裁样式,古人大都通过诗歌来描述一种意境,通过这一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自己的志向 。
或咏物,或言志,或描写山水,或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一而足 。
但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事、景、物等来创造意境,表情达意 。
而这就要靠读者细细揣摩,慢慢体会 。
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诗歌的意境,才能达到“无用之用” 。
而简单识记是不能达到此目的,因此教学中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
古诗文积累中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那就是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以应付考试 。
积累时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为了积累而积累 。
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背的苦,老师督促难 。
针对这一倾向,教学中我们就应注意改变积累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最原始的动力 。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研究人本身具有的七种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中得出结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
因此,积累中我们应通过范例,引导学生挖掘诗歌本身所富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溶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实现或满足自我的需要 。
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能主动地去探索积累优秀的古诗文,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 。
- 面霜|好用的面霜公认最好用学生党,口碑最好十大面霜排行榜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
-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说的真好)
- 好的人生,都需要这几样配置(深度好文)
- 经典故事:猴子的欲望(深刻)
- 结婚|结婚三金日常生活佩戴吗
- 爱情|男生把车给女生开意味着什么
- 男生|男生会帮异性朋友拿包吗
- 生根粉|生根粉和多菌灵可以一起浇花吗